互聯網公益丨陳紅濤:“擁抱”新技術,讓善更有力量

作為較早觸網的中國公益機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已經逐漸摸索出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聯網公益發展路徑。作為該基金會秘書長的陳紅濤總結: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互聯網+公益”行動最大特征之一便是:從內心以及行動上都高度重視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的應用。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鄭碩

2021年,《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發布。在其中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章節中,民政部對中國的公益行業發展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激勵互聯網慈善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互聯網技術被視為促進公益行業發展的關鍵抓手。

談及自身對互聯網公益這一概念緣起的感知時,陳紅濤認為互聯網公益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逐步產生的,“雖然記不清楚究竟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明確的互聯網公益概念,但是我們一直在擁抱新技術?!?/p>

這種擁抱新技術的姿態或許可以從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價值理念中窺見:服務、改變、陽光、堅韌。其中,對于改變的含義,陳紅濤給出了這樣的注解:“‘改變就是要創新,要擁抱新技術、新理念、新政策。

從鉛字到屏幕

2022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對互聯網公益做出定義: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借用互聯網手段開展的新型公益形式,是互聯網與公益的雙向賦能。

2002年,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彼時稱為中國扶貧基金會,以下或稱“基金會”)開通了機構官網,這是他們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出的第一步嘗試。在當時的公益行業中,人們對互聯網公益并無確切概念,因此官網的設置主要是機構、項目介紹和動態發布,同時公布捐款賬戶。

若站在時間的洪流中看向過往,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大概就是互聯網與公益觸碰所迸發出的第一束火花。而促進公益捐贈,助力公益透明化,也自互聯網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期許。

但是,與互聯網技術的聯合注定是一場跋山涉水的征途。

2003年開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每年都會聯合新浪網、鳳凰網、搜狐等網絡媒體與報紙等傳統媒體一起發起“新長城特困大學生關愛活動”,為公益項目發聲?!盎ヂ摼W擴大了公益傳播渠道”,陳紅濤認為,“當時互聯網主要是發布公益活動內容、項目信息和捐款方式?!?/p>

伴隨著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于2006年成為第一家入駐支付寶的公益機構,2009年入駐淘寶公益網店、入駐騰訊公益樂捐平臺,2012年入駐阿里巴巴平臺公益寶貝,2014年和騰訊公益平臺共同發起人人公益平臺,并與阿里、騰訊、支付寶、新浪微公益等平臺進行了深度合作。

2009年,在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成立20周年之際,基金會提出了全民公益的理念。這樣的理念與互聯網公益中人人公益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似乎總是伴隨互聯網公益發展的左右。

“關于互聯網公益這個話題,我們應該是在公益行業中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标惣t濤這樣評價。

另一個能夠支撐這一評價的行動,表現在該基金會對信息化的重視,以及機構設置和人員投入上。

2006年基金會有了網絡籌資專崗,專職負責網絡籌款和傳播。2012年以網絡籌款小組和愛心包裹團隊為基礎成立公眾捐贈部,2015年更名為移動互聯網部(15人),專職負責互聯網籌款,并在品牌部成立新媒體傳播小組,負責利用新媒體開展傳播。

2009年,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成立了信息化小組,有三人的專職團隊負責信息化技術開發,2017年信息化小組升級為信息技術部(11人),支持全會信息化技術開發和應用。

扎實的組織基礎也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適應變化、擁抱潮流提供可能。2018年,隨著短視頻興起,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正式入駐抖音。2019年底,該基金會發布“ALL IN 短視頻”的傳播策略,開始了新的短視頻籌款嘗試,“我們還專門成立了短視頻小組,負責推進短視頻籌資和傳播工作的開展?!标惣t濤介紹道。

至此,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互聯網基因已然清晰:我們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從內心以及行動上都高度重視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的應用。

從鉛印在報紙上的募捐信息,到一串方便記憶的號碼,再到如今在屏幕上跳動的數字,當我們梳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發展歷程時,能夠發現其所走的每一步都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來自新技術、新理念的動力被不斷注入這個向好成長的機構。

造血的本質在于賦能

從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這一單獨的個案向行業整體推開,我們能夠發現,在數字化、信息化的加持下,令從業者、公眾不斷驚喜的嬗變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

但透過源源不斷的新益向內里看去,在互聯網與公益碰撞之后,意義與改變究竟體現在何處?專注于鄉村發展議題的陳紅濤有著更細分、精準的認知。

2021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下簡稱“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三次分配是一個不同于市場和政府主導的社會之手,作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能夠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在陳紅濤看來,三次分配擁有另一個獨特的內涵:用公益的溫暖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

由此,傳遞溫暖的效率與渠道至關重要,而移動支付技術就是打通這一環節的關鍵。

“線上支付功能的出現讓支付這一環節變得更加便捷,陳紅濤認為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打破現場捐贈、銀行匯款等舊有方式在便捷性、捐款額等方面束縛,亦能以電子化的方式為機構節約資源,從而使傳遞溫暖的過程簡約化、效果最大化。

從公眾視角出發,移動支付技術的出現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參與公益的門檻,并拓寬公眾的視野,不斷提升公眾的公益認知;從機構本身出發,互聯網技術則能夠將其內部的管理系統進行規范化、統一化的整合,形成更及時有效的管理模式。

2022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時任民政部副部長的王愛文指出:借助數字技術,慈善項目、慈善服務打破了行業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極大提升了慈善活動的效能和社會影響力。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我國慈善事業加快邁向更加成熟定型、更加高效透明的發展階段。

從另一角度觀察,陳紅濤認為互聯網技術的貢獻還在于能夠解決城鄉資源不均衡問題。

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國“三農”工作的中心歷史性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鄉村振興。公益機構在參與支持鄉村的工作方向將從解決“有沒有”為主轉為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譬如在鄉村教育方面,現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缺少教室或者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而在于一些鄉村老師、校長的綜合能力有待提升問題?!标惣t濤認為,在解決這些問題中,互聯網技術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可以將城市優質的師資資源引入到鄉村,讓鄉村共享這些資源。

同樣在鄉村衛生方面,也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將城市優質醫療資源與鄉村進行鏈接,逐步實現共享?;饡餐ㄟ^互聯網電商平臺,助力鄉村的優質農產品進入城市消費者手中,實現幫農民增收,讓“食者得健康、耕者有尊嚴”。

在陳紅濤看來,“造血”與“輸血”都是能夠為鄉村帶來實際改變的方式。只是無論是“造血”抑或是“輸血”,為了實現公益的可持續發展,使用互聯網技術的本質就在于賦能。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亦曾在以“慈善事業與數字技術”為主題的研討沙龍中表示,慈善事業與互聯網原為“體用”關系,但互聯網正在重塑慈善事業,互聯網從單純的線上支付功能,轉為對于慈善事業的全過程參與,涉及社會問題發現、社會議題設置等。

能夠支撐自身發展之后

互聯網公益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是在考慮到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時,陳紅濤也指出了其所遇到的困難,雖然我們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但仍舊面臨著難以吸引IT技術人才的問題。

2022年,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資助、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團隊完成的《中國大型慈善組織數字化建設研究報告》中披露,在目前重點公益行業中,配備專業信息技術人員或團隊的慈善組織比例極低,均未超過樣本總量的1/4。有部分組織雖然名義上設置了技術崗位,但相關人員的技術能力并不能完全勝任需求。

IT工作作為有著明晰薪酬的職業類別,其本身對薪酬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對于公益行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同時,對慈善公益領域有著深入理解乃至于從業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亦面臨著一人難求的局面。

資金不足與缺乏職業競爭力是擺在公益機構面前的兩大難題。

為了提升對IT技術人才的職業吸引力,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選擇請專家對IT部門的員工做定期的培訓以保證員工的職業成長。而對于如何從更深層出發來對現有人才進行維護,并同時保持開放的姿態面對更多相關人才,陳紅濤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實際上,除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這類自身配備IT人才隊伍的機構外,缺乏IT部門的現象在整體公益行業中或許更為普遍。

“對于現在很多機構來講,他們缺乏這樣的人才隊伍,只能完全依賴于第三方的品牌,特別對一些小機構來說,他們確實沒有這樣的費用和預算?!?/p>

陳紅濤指出,網絡籌款是需要成本的。從這一角度來說,騰訊、阿里、字節、螞蟻、新浪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做出了許多貢獻?!盎ヂ摼W頭部企業的加入相當于他們為公益機構承擔了一些技術研發的成本?!?/p>

例如,阿里巴巴研發的“公益寶貝”項目在2022財年中,有超過220萬商家和5億消費者一起通過該項目參與公益捐贈。由互聯網頭部公司打造的其他公益平臺還有很多,互聯網企業所能惠及到的公益機構也正在不斷拓展、蔓延。

談及對于互聯網優勢資源的期待,陳紅濤希望其能夠保持現有的技術支持以及對鄉村振興項目的關注,并且在未來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項目中,以發揮更大的杠桿作用。

盡管當下的局面復雜,陳紅濤還是表達了對互聯網技術的重視與期待?!拔覍ξ覀?span>IT部提了這樣的要求:從支撐到推動,再到引領。

“支撐就是要支持現在的機構運轉,推動作用就是能夠形成一種力量促進大家往前?!痹谖磥?,互聯網技術人才被期待能夠發揮對機構的項目創新引領作用,數字鄉村、智慧化養老等問題發揮作用,助力機構發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網絡編輯:鳴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