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屋檐下,家政阿姨撕裂的“分身”生活
雇主家老人生病,偏偏高冬梅自己的兒子也需要做個小手術。她愧疚于當時的取舍,作為母親,她什么也沒做。
王淑華形容自己是情緒垃圾桶,盛裝著雇主的高興與煩惱,但不能往外倒。她關掉感官,左耳進右耳出,干完活便悄悄消失。
等到雇主的兩個孩子睡下,所有的燈都關掉,羅雪芳戴上耳機,光腳在地上舞動,沒有聲響,沒有人知道。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譚暢
2023年4月8日,第三屆家政工藝術節,《分·身》演出劇照。
家政阿姨高冬梅突然分不清電視和人的聲音。那是2015年,她剛到北京,因為普通話不好做了半年的“啞巴”。
高冬梅的老家在山西運城,春夏秋都在地里干活,種小麥、蘋果、中藥材半夏。冬天沒活,在家做布鞋、衣服,一些婦女拿著鞋底子聚在一塊邊做邊聊。
高冬梅不喜熱鬧,于是常與電視為伴。來到北京,突然聽雇主一家人在客廳說普通話,她還以為是電視里傳出的聲音:“腦子一愣,哦,這是真人在說話?!?/p>
這成了北京第三屆家政工藝術節舞蹈《分·身》的開場。電視與客廳的設定沒有了,簡化成一片布谷聲、口哨聲,此起彼伏。臺上的家政阿姨穿著白色便服,繞圈念白:
“跟你說話呢,怎么不回答呢?”
“我沒聽見?!?/span>
“我以為電視的聲音?!?/span>
2023年4月8日,《分·身》完成首演。一年多以前,專注于家政工群體賦能服務的公益組織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鴻雁)邀請一群從事家政服務的女性,和藝術家們一起創作了這部舞蹈。
“家政工不會止步于廚房一隅,她們在舞臺上同樣熠熠生輝?!兵櫻銓Α斗帧ど怼返慕榻B文章中這樣寫道。舞蹈融入了家政女工們的工作日常和生命體驗,她們既是表演者,也是創作者。
身體,舞蹈,勞動
《分·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舞蹈,而是“身體劇場”。
鴻雁2017年發起的第一屆家政工藝術節以影像為主,100雙家政工的雙手被拍攝下來,在北京的畫廊公開展映;觀眾從捏餃子的手、攥抹布的手、托著嬰兒的手上看到家政工的日常勞作。第二屆則以詩歌為載體,讓觀眾聽到家政工的聲音。
到了第三屆,組織者選擇了身體劇場,希望家政工們用身體舞動在劇場里表達自我。
什么是身體劇場?一開始家政工們也不懂,好奇,有三十多人報名嘗試。為了“打開家政女工的身體”,《分·身》的導演廖書藝采用接觸即興的形式,讓報名者們在地上滾動、擁抱、對望。
廖書藝是一位倡導接觸即興的專業舞者,此前的演出更多在美術館里進行。這種后現代舞蹈形式通過身體接觸,兩個身體共用一個重心去搖擺、滾動、飛舞。家政阿姨們看著覺得有些怪,距離她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遠。
“為什么在地上滾來滾去”“沒意思,哪有廣場舞有勁兒”“不會舞蹈,不懂藝術”……報名的家政阿姨們紛紛發表意見。
鴻雁原來組建過一支家政工文藝隊,過去家政工藝術節的節目大都由她們組織參與,王淑華便是其中一員。她說自己并未被這種新鮮形式吸引,但因為自己是文藝隊的,還是堅持練練。
其他家政阿姨們則全憑心情,有的說一聲“我有點事”,拎包就走了。到了2021年10月開始排練的那個下午,三十余人只剩下十多個。
但那天廖書藝觀察到,家政阿姨很快能進入即興狀態,在地上摸爬滾打顯得很自然。她曾帶領不少都市白領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