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評比表彰促進了CSR發展,但需警惕變味走形

社會責任績效評價、報告評級、榜單排行等評比表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責任事業的發展,但需要時刻警惕這類活動變味走形。

從2003年成立機構,到建設標準,搭建智庫,再到2023年機構更名,20年來,劉衛華及其所在機構一直致力推廣“企業公民”理念。

身為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老兵”和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企業公民與工會社會工作委員會首席顧問,劉衛華認為,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發展和高級階段。

同時他也指出,在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的20多年中,企業對企業公民概念的理解不完整,甚至存在誤解,對兩者之間的關系認識仍不清晰。

對企業公民的理解存在偏差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劉衛華:企業公民委員是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2003年成立的專業委員會。2003年前后,公益慈善、企業社會責任等概念成為時尚熱詞,被廣泛討論,企業公民理念也在這時期見諸媒體。

當時引領社會責任和公益慈善浪潮的主要是以外企為代表的世界500強企業,這些企業中有很多企業尊崇企業公民理念。他們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實施企業公民戰略的企業;而一個具有企業公民意識的企業,不僅注重公司本身的經濟效益,還必須關心和努力提高企業行為對社會和環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為了將這些新理念引入國內,并且以成立社會組織的方式進行推廣,我們組織專家對不同概念進行了研究。我們認為企業公民是優質企業和最受尊敬企業的代名詞,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發展和高級階段,企業公民建設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后來經過申請、報批,民政部于2003年10月正式批準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成立企業公民委員會,我們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致力于企業公民理念和實踐推廣普及的社會組織。今年3月份,我們更名為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企業公民與工會社會工作委員會。

南方周末:委員會在推動企業公民理念普及方面主要開展哪些工作?

劉衛華:一是制定標準。2005年,我們委托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制定了《中國優秀企業公民評估評價標準》,這是我國也是國際上唯一的關于企業公民的專業標準。有了標準,企業公民的理念就更加具體,有助于后續的推廣。

二是組織系列活動,借助各類活動對企業公民理念進行推廣,促進形成公共討論的氛圍。2005年,我們聯合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中國優秀企業公民年會”,至今已經舉辦了16屆。2015年,我們又發起“中國企業公民責任品牌峰會”,對注重“責任品牌”建設的企業進行表彰,峰會發布“中國企業公民責任品牌50強企業”和“中國企業公民責任品牌20強企業基金會/專項基金”。

三是成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智庫。2016年9月,我們邀請來自高校的學者、社會責任國家標準的起草專家、企業社會責任經理人近50人發起成立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智庫,希望搭建傳播企業公民理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新型智庫平臺,結合中國實際,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給企業以指導。

南方周末:最初在推廣“企業公民”理念時,遇到的挑戰有哪些?

劉衛華:無論是在最初還是現在,難度主要是企業界對企業公民理念的認知存在偏差甚至誤解。我記得有一次在介紹企業公民概念時,一位教授很認真地說“是不是又編了一個新詞蒙企業的錢”,讓人啼笑皆非。

總體來看,對企業公民的認識偏差表現在,對“公民”的理解不科學,以及認為企業公民要求太高。有些企業家覺得捐錢做公益容易接受,承擔狹義的社會責任也可以理解,但認為要成為企業公民,條件很苛刻。這實際上忽略了成為企業公民的“過程性”。企業不是一下子成為公民,而是要在經營過程中持續擔當作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當然也要享有作為公民的權利。

警惕評比活動變味走形

南方周末:你剛才提到“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發展和高級階段”,如何認識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劉衛華:企業公民脫胎于商業道德和企業社會責任,從法學的角度強調了企業的社會公民身份,擴展了傳統商業道德涉及的領域,豐富了公司治理的內容,幾乎涉及了企業與社會相關的方方面面。企業公民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關系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

好事和好人的關系。我們說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是在號召企業做好事;做合格的企業公民,是號召企業做好人,成為一個好人。

行為和地位的關系。承擔社會責任是一個行為,企業公民是身份和地位。在社會責任領域有個共識,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承擔社會責任,但有些企業永遠不能成為企業公民,比如軍火生產企業。

量和質的關系。企業做了很多社會責任項目,承擔了很多社會責任,這是一個量的概念;當企業能將負責任的行為一以貫之,才能由量變到質變,成為公民。

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關系。這兩個概念都主張企業以透明和道德的方式開展運營,但企業社會責任更強調企業對外部的貢獻,就是做好事,有奉獻;企業公民則注重企業的綜合發展,強調企業要承擔責任義務,也強調和維護企業享有作為公民的權利。因此,我們認為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發展和高級階段。

南方周末:就你的觀察,當前中國企業在踐行企業公民理念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劉衛華:時代在發展,企業公民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就當前來說,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完整理解“企業公民”理念。如前面所說,很多企業對企業公民的理解不完整,甚至存在偏差。踐行企業公民理念應該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以地球環境和人類幸福為出發點,按照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原則,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線性發展。線性就是說對企業公民理念的貫徹要始終如一。

把握實現企業公民的三個屬性。首先是管理屬性,管理不好的企業,無法盈利;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企業很難從容地承擔社會責任;其次是社會屬性,要積極體現社會價值、解決社會問題;第三是和諧屬性,即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加強CSR職業經理人的培訓和配置。我們常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而現在一些企業仍缺少CSR部門和CSR職業經理人,沒有專業的人員負責社會責任事務,相關人員之間缺乏溝通聯系,企業沒有定期發布企業公民或社會責任報告,更沒有戰略規劃和制度。因此,對高素質的專業專職人員,企業在人事上制度上應給予保障。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社會責任績效評價、報告評級、獎項評比這些活動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中的作用?

劉衛華:應該說這些評比表彰活動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是具有榜樣示范作用。類似活動中的佼佼者,往往是某個標準下的榜樣,榜樣就是旗幟,其他企業有樣學樣,通過宣傳先進,可以使廣大企業學有楷模,趕有目標。

二是具有量化比較作用。這些評比活動一般都制定了相應的標準,有一定的數據支撐,可以量出差距,繼而進行比較分析,使企業改進社會責任表現能夠有章可循,不斷邁向新臺階。

三是具有社會導向作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企業,提倡什么、弘揚什么非常重要。良好的評比活動,可以祛邪揚正,促進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

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類似活動可能存在的問題。主辦這些活動的機構,切記要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防止為評比而評比,甚至造假和夸大其詞,變成虛假的“宣傳冊”;防止評比與金錢掛鉤,不能用金錢買榮譽。否則,其結果是,獲得榮譽的企業不踏實,沒獲得的企業不服氣,社會也不認可。這就違背了評比活動的初衷,敗壞機構信譽和行業風氣,失去了公信力。

在社會價值中定位企業價值

南方周末: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你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哪些建議?

劉衛華:第一,厘清企業存在的價值。2019年8月,美國商業組織“商業圓桌會議”在華盛頓發布了一份由181位美國頂級公司首席執行官共同簽署的聲明文件——《公司宗旨宣言書》,重新定義了一個公司運營的宗旨,他們宣稱:股東利益不再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目標,公司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這是一個重要的認知轉變。企業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業之外,也就是存在于社會之中,要在創造社會價值中體現企業的價值。

第二,對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和方式有正確認知。我認為企業或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根本還是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驅動,是良心和良知的驅使。當然,這不意味著對企業進行道德綁架,相反,在具體踐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上,企業一定是用經濟和市場的方式助力解決社會問題。而且,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目的是追求“發展”。這個發展,既包括企業的持續發展,也包括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三,積極與智庫、咨詢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專業開展交流合作。這些機構通常匯聚了專業人才,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企業與這些機構合作,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獲取信息、資源,對企業推進社會責任工作起到輔助作用。如能開展更緊密的合作,也會事半功倍。

網絡編輯:伊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