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廣州知識城:雙邊合作的“默契樣本”——來自市場一線的調研報告
編者按:
時隔近九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23年3月再度到訪。這座國家級雙邊合作的標桿項目,是中新兩國產業適配度的高度證明。
有“東南亞硅谷”之稱的新加坡,不僅在先進制造業、電子產業和生物醫藥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還積極布局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5G等未來新興產業。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和規劃不謀而合。高度的產業適配,帶來創新的交互與人才的流動,更帶來中新的共贏。
如果說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營商環境體系建設的健全,是知識城“企業友好”的兩個重要例證,那么豐厚的文化底蘊、適宜的人居環境和完善的醫療教育配套則是“人才友好”的三大基礎。
(本文首發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豐雨
中新廣州知識城。
“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踐的積極探索。在這樣的實踐探索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工業園區和培育引進人才等舉措,不斷解除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約束,引導產業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方面的漸進性升級。
新加坡也有相似的發展理念。主政者在自身產業轉型升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不言自明的“默契”下,中新兩國開啟一系列政府間合作。
一方面是投資數據的可喜成果。從2013年起,新加坡連續九年蟬聯中國最大新增投資來源地。 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為我國最大投資來源國。截至2022年10月,新加坡累計在華實際投資達1304.6億美元。與此同時,新加坡也是中國在東盟最大的投資目的國。目前中國對新加坡的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600億美元,位列中國對外投資目的國和地區第5位。
另一方面是合作案例的成功經驗。從蘇州的工業園區,到天津的生態城,再到重慶服務業的深化合作,多項合作案例見證了“新加坡經驗”對中國的良好適配性。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新廣州知識城是中新雙邊合作的重要載體和創新典范。
2020年,國務院批復《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將其定位為“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這是對知識與創新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中新廣州知識城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切期望。
產業適配是“默契”基礎
雙方產業高度適配性是合作的現實基礎。
在總量之中看結構,可以窺探更多細節的秘密。據商務部2018年9月數據顯示,從累計投資金額來看,新加坡對華投資行業主要為制造業,占比44.5%,高居各行業第一。新加坡對華投資流向,高度契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求。
在總體之中再看樣本,聚焦更多真實發生的故事。無數企業、高校和人才正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作為中新兩國共同打造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和國際化知識創新平臺,中新廣州知識城正充分發揮中新雙方各自比較優勢。其內部高密度發生著的創新蝶變、產業合作和文化互動,就是最好的“適配證明”。
中新廣州知識城為窗口展示的中新合作適配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