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做“灣區博物館群”丨亞太群英薈
香港故宮不是故宮博物院的“分館”,而是一個能夠讓古今中外對話的平臺。我們要作為一個超級聯絡員,連接海內外歷史與文化。
責任編輯:姚憶江
這是香港故宮文博館。
在香港政府工作的30年里,吳志華做過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參觀館長,在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做過古建筑和考古研究。來到香港政府康文署之后,他又把目光從歷史博物館投放到藝術館,不斷拓寬自己在文博行業的邊界與可能性。
如今,身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依舊奔波在一線,和他的研究策劃團隊共同探索香港博物館發展的未來。在這個100人的團隊里,除了香港本地人,還有不少來自內地、臺灣、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的收藏界人才。
團隊的國際化、多元化恰是香港文化與文明的縮影。獨特的地理、政治、歷史背景讓香港這座城市擁有獨特的氣質,這也賦予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文明互鑒方面的強大優勢。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截至目前,觀看人數已突破110萬人次。自2023年年初內地和香港恢復通關以來,內地觀眾人數陸續上升,占比也已超過30%。
“亞洲會是世界的未來?!眳侵救A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表示,整個世界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中心將會從西方逐漸轉移到亞洲。而加強與灣區博物館合作是未來工作的重點,他也多次強調“灣區博物館群”這一理念。
“更當地、更當下、更當代”
南方周末: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歷史文化節點和中西文明的文化節點,在文明互鑒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獨特優勢在哪里?
吳志華 :地理位置很重要。香港在中國南面,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一個窗口。過去很多中國文化人是透過香港看世界。
香港是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地理、歷史背景在這里中西交匯,有文化的、有政治的。整個城市比較包容、開放,容易接受一些不同意見、不同觀點、不同文化。香港的特征就是包容和創新,這也奠定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創新開放,不同跨界”的基調,用這種創新和生活化的角度去演繹文物故事的方式,使得展覽既能夠傳承故宮文化,又能以全球視野使中外藝術有一個更深入的交流和對話,同時賦予香港故宮更活躍、年輕、時尚的文化氛圍。
另外,香港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一直以來,香港是中國觀察世界的窗口。未來在提高香港、華南地區乃至整個大灣區觀眾的藝術文化水平、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香港故宮會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近有一個概念,現在已經不分香港跟內地了。
通關以后,大灣區跟香港整合到已經不能分開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大灣區觀眾、華南地區觀眾的文化藝術水平,可以通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跟一些內地博物館更緊密的合作,如通過文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