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希望將來人們說我是一個劇作家
編者按:
這次座談的題目是《從文學到舞臺:<鱷魚>與<蛙>給世界帶來什么?》,《蛙》是莫言200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其中一部分是以話劇劇本的文體呈現的;《鱷魚》則是莫言2023年即將出版的劇本。
學者陳思和概括:“現在莫言希望他自己有一個華麗的轉身,能夠完成劇作家的自我塑造?!?br />
本文經座談者修訂,大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在莎士比亞的塑像前,我就發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一個從小說家到劇作家的轉換?!?/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3年5月17日晚,作家莫言(中)與作家王安憶(左)、學者陳思和(右)在復旦大學相輝堂座談。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十一年
莫言:我從2012年獲了這個(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就開始在北京師范大學那邊兼職,然后前兩年正式地調過去,名下也有幾個學生。后來余華、蘇童、歐陽江河、西川都變成了我們國際寫作中心正式的老師。這些人在過去想象當中不可能當好老師的,事實證明,他們不但能當老師,還當得非常好。
我這兩年一直想把余華推薦成全國優秀教師,每次一給他說他就跟我翻臉,他說“咳”,他不愿意當這個優秀老師,但是他對學生這樣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令我非常的感動。我們有課程叫大師工作坊,就是把學生的作品每過一段時間集中起來研討一下,非常具體到每一篇小說的語言、故事、情節,包括對細節的合理性進行討論,然后也請一些著名刊物的編輯到場,學生隨時都有小說被刊物帶走,拿去發表。
因為跟學生們經常打交道,我也跟這個時代保持一種密切的聯系,沒有感覺到自己因為年齡比較大,對當下社會流行的一些熱門的東西不了解。
至于我個人的寫作,確實這十年的作品量比以前大大地減少了。我2017年先是在《文匯報》發表了一篇散文叫《馬的眼鏡》。這是我獲諾獎之后第一個正式發表的作品,回憶了幾十年前我在軍藝文學系當學生的時候,北京大學的吳小如教授給我們講課的一段往事。之后我在《人民文學》發表了一個戲曲文學劇本——《錦衣》。根據我母親講的一個故事,一個公雞變成了一個帥小伙的愛情故事。然后我又寫了一些戲曲劇本,像《高粱酒》,就是改我自己的小說;也跟別人合作,把我的長篇小說《檀香刑》改成了歌劇,這個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過。
我對戲劇的興趣由來已久,當年我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其實寫的不是小說,而是話劇。當時最流行的一部話劇叫《于無聲處》,是上海的一位劇作家宗福先先生的作品,這個在1978年左右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我照著葫蘆畫瓢,也寫了一個話劇,這是我的第一個作品。后來回頭一看,感覺模仿的痕跡太重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再看了,就把這個燒掉了。
然后我就寫小說,但是我想成為一個劇作家、想寫劇本的熱情始終沒有減退。1997年,我從部隊轉業以后,當時廣州軍區的幾個劇作家逼著我寫話劇,我就寫了話劇處女作,就是《霸王別姬》。改編的當然是一個老故事,《霸王別姬》在我們的戲劇舞臺上各劇種都有過,最有名的京劇版大家都看過了。這個戲當時是2000年空軍話劇團在北京人藝小劇場連演了一個月,30多場,后來也去過馬來西亞、新加坡、埃及、德國慕尼黑,參加過一些國際性的演出。
我覺得作為一個劇作家看著自己的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