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全民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多方公益力量共支招!
圓桌對談現場
嘉賓:
1、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與媒體事務總監、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張前
2、南方周末研究院CSR研究中心主任兼公益研究中心主任 孫孝文
3、廣州市慈善會籌募聯絡部部長、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盧志芳
Q1主持人(黃嘉輝):各位嘉賓早上好!很榮幸能有這么一個機會,跟幾位一起就“健康中國戰略下,如何進一步發揮公益力量的責任和作用,推動全民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話題展開交流。這個話題首先想請教一下孫主任,南方周末作為智庫,在這方面有一些什么樣的洞察呢?有請孫主任!
南方周末孫孝文:大家上午好!我是南方周末的,在2008年的時候成立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在2016年成立了公益研究中心,我們作為一家媒體在嘗試探索新聞與公益的融合與互動,希望通過這種探索來推動中國公益慈善的發展,我們也希望成為更多公共議題的“研究者”和“倡導者”。
作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公益的研究人員,我們也有幸看到,這么多年來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好,公益也好,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包括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一些公益品牌化的趨向,還有履行社會責任的一些平臺化的趨向。我們以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做公益的時候,可能大家想到的都是非常簡單的,比如說捐贈、志愿服務等等,現在有更多授人以漁的公益項目,也有一些像最近幾年隨著短視頻等等新技術的普及,一些科普類的、倡導類的公益項目也會逐漸地出現,方式會越來越多樣。另一方面,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我們很多企業也好,公益組織也好,越來越走公益品牌化,來打造我們自己在公益領域的一些IP,這也是一個方向。另一個就是履行平臺方向,今天也可以看到無限極的活動,我們以項目聯結了慈善基金會、志愿者,以一個項目平臺的方式連接各方,這也是目前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象。我們說方式有很大的變化,也有很多的進步,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提升的方向。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健康,在健康類公益項目也存在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年來在健康中國化的戰略背景下,尤其在疫情之后大家對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了,社會大眾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重要,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也會看到從國家到社會到公眾個人都在關注健康。
今年全國兩會也有好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著從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也有好多的提案,包括健康產業如何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提案。在這種背景下,健康類的公益活動也存在剛才說的這些特點,一方面我們的方式、形式越來越多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健康類的公益活動;另外一方面也會看到健康類的公益活動規模會比較小一些。一是規模小,二是形式比較散一些,很多項目沒有系統性地執行,這肯定是不符合目前黨和國家包括社會對于公益的期望,我們會看到,從十九大以來一直到黨的二十大,公益的制度化、品牌化越來越重要。無限極把健康類的公益項目依托在我們基金會,在基金會中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來長期地執行、系統地執行,同時也打造我們的公益IP、公益品牌,這樣的項目比較少一些,所以在公益項目越來越制度化、品牌化的大趨勢下,新聞媒體也好、公益組織也好、愛心企業也好,可以攜起手來,共同在健康意識的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廣等方面做一些更多的公益項目,讓我們這些公益項目也能長期、系統、制度化、品牌化地執行,這方面我們覺得還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Q2主持人(黃嘉輝):國家層面是非常重視的。我們剛才講到系統化、制度化、品牌化,我們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下面想請盧部長談談,廣州市慈善會在廣州市民政局的指導下,您對于剛才孫主任所提到的,政府在這方面有什么樣的部署和政策?請為我們做簡單的分享。
廣州市慈善會盧志芳:從政府層面,大家也了解,在“十九大”的時候,健康中國被推到了戰略的層面。從國家層面、省市層面陸續推出了相應的關于“健康中國”、“健康行動”系列的一些意見,還有具體落實的規劃。廣州市這邊也先后出臺了像“健康廣州2030”的規劃,還有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健康廣州行動的一些意見,里面都詳細地提出了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以及健康的口腔行動等等,還有實施中醫藥健康促進行動等等二十個專項的主要任務,通過這些措施來推動健康廣州的建設。在關于實施全面健康這方面,廣州市慈善會也一直在努力,群眾這邊比較關注或者比較關心的醫療健康的問題,2010年廣州市慈善會啟動了廣州醫療救助項目,經過這十幾年聯動了政府、醫院、社會組織的一些醫療救助的資源,去緩解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補助。通過相關的一些措施,我們去搭建整個健康廣州的建設。針對社區急救能力這塊的建設,我們在2022年成立了“善暖社區‘救’在身邊”AED捐贈項目,向全廣州市176個鎮(街)各捐贈一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在社區開展救治醫療的培訓,我們去孵化社區的急救員,實現“救”在身邊這個目的。另外聯動很多的企業一起去策劃健康的慈善項目,像今天和無限極合作的“萬家增健”項目,也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社區活動,以及支持中醫藥知識角的搭建,來推動整個中醫藥健康知識的普及。從慈善的角度,通過多渠道、多維度去推動全民健康的關注度,不管是從政府層面出臺的政策文件,還是民間社會組織在做的努力,其實都在顯示全民健康的重要性。
Q3主持人(黃嘉輝):有一整套配套的政策,以及剛才提到的很多健康類的項目,包括您剛才說救助項目。無限極最近在江門也有類似的救助項目,在此也稍稍劇透一下。接下來,想聽聽張前總的看法,無論是企業還是基金會,都屬于公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對于這個話題,企業和基金會做了怎樣的探索?
無限極張前: 無限極作為一家深耕健康養生賽道的企業,我們一直以弘揚中華優秀養生文化、大眾健康為己任。無限極也好,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也好,我們在公益領域的投入比較多聚焦在大眾健康方面,舉幾個我們企業在大眾健康方面的一些案例。
第一,我們在2007年就開始和中華中醫藥學會——這個學會是中醫藥管理局下面的國家權威機構——一起合作“養生文化進萬家”活動。剛剛那個視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數據,2007年開始到現在,整整18年了,“養生文化進萬家”我們做了800多場,惠及人群超過600萬人。
第二,我們也連續6年與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發布了《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的意義是什么呢?通過中醫的角度、通過大樣本人群的調查來解讀國人的健康趨勢,對我們國人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我們和中華中醫藥學會一起合辦了5年的“健康責任論壇”,最近一次是2022年11月在新華社博鰲論壇的線上會場舉辦的,觀看人次也超過了100萬。這是我們跟中華中醫藥學會層面的活動。
另外,在公益項目的投入上,也都是聚焦在健康方面。比如說,我們跟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合作項目“希望工程·無限極快樂足球”,主要是為守護偏遠鄉村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我們想通過足球的形式,不僅僅鍛煉他們的體質,而且能讓他們的精神得到富足。
我們還跟中國僑聯下面的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一起合作“僑愛心·鄉村學生眼視光工程”項目,主要是面向偏遠鄉村兒童,他們當中很多都是留守兒童。項目主要解決他們的用眼衛生,提供視光篩查和驗光配鏡等支持。我們在項目的執行當中也發現,確實有很多孩子有這種實際需要,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沒有辦法及時地配鏡,導致眼睛會越來越不好。這個項目能非常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跟中華健康快車基金合作的項目,為白內障患者實施白內障手術——一輛列車駛到偏遠的山區,為不能得到救治的白內障患者提供醫療救助,讓他們重見光明——還有很多類似的健康類項目。特別是過去這幾年疫情,讓社會大眾對健康越發重視。
有一句古話叫“救治于后,不若攝養于先”,“不治已病治未病?!边@就凸顯了我們今天倡導的實施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每年的9月1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日子。黃健龍行政總裁在講話中也提到,在2022年9月1日,無限極聯合了全國30家分公司的34支志愿者隊伍,通過全國各地的志愿者,推廣我們的健康生活方式。
今年9月,我們把這個行動持續到一個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還會舉辦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希望通過我們倡導的一系列活動,能夠帶動公眾對健康生活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Q4主持人(黃嘉輝):謝謝張總。剛才從幾位的介紹,我們看到,無論從慈善會層面,還是南方周末和無限極,都做了很多關于健康的事情。聚焦今天活動的主題“健康生活方式,你我攜手踐行”,比如說,在健康生活方式這類更細化的公益活動,各位有沒有新的想法能跟我們分享?先請孫主任給我們支支招。
南方周末孫孝文:健康生活這個事情,和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包括生活方式。剛才很簡單的一個環節,像李教授帶我們做幾個很基礎的動作的時候,我就發現腰上的關節在作響。所以健康和每個人是息息相關的,對于我們南方周末來說,在健康生活這方面,不光是在公益領域,我們不僅是研究者和倡導者,我們也是連接者和實踐者。連接者就是通過媒體平臺的力量連接了很多機構、企業。踐行者這方面,我們也充分發揮媒體自身的優勢。每家企業也好,機構也好,在做公益項目的時候,肯定要結合自身的優勢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南方周末來說,首先要發揮媒體的力量,一方面會做一些關于健康相關的深入報道。
2022年10月,我們上線了一個專題叫“銀發·潮職”。圍繞著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在我們社會上產生了哪些新鮮的、新生的、新潮的事物,做這方面的報道。除了報道之外,還會發揮媒體智庫的力量,做一些健康相關的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產生重量級的報告。像我們這些年,圍繞都市人群的健康、白領的健康、女性的健康,也包括一些普通大眾對于疫苗的認知等等話題,我們做了一系列的調研,在對調研的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做一些深度的報告,這些報告也面向社會、全國做一些發布。在這個認知上,我們還會聯合醫生、專業機構,利用短視頻的平臺普及一些健康的知識。
主持人(黃嘉輝):從孫主任的講話當中可以抓住幾個關鍵詞,一個是“媒體”、 “智庫”還有“報告”,也是從這幾個維度,更多利用南方周末的資源優勢去做項目。之前跟市慈善會盧部長前期有一些溝通,談話中的一個關鍵詞叫“社區慈善”,當時聽很觸動,因為我做的很多事情還是要去到社區、去到終端,能給我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一些看法嗎?
慈善會盧志芳:剛才我分享到的一些公益項目,或者跟企業合作的一些社區慈善的項目,包括未來跟無限極推動的“萬家增健”項目,都是以社區為抓手去推進和落地?!吧鐓^慈善”本身也是廣州慈善公益事業比較重要的關鍵詞,廣州市以社區慈善為切入點,助力五社聯動、基層社區治理這塊的創新。這個創新的載體,就是我們社區慈善基金,因為社區慈善基金聯動了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區資源等等五社資源,再借助原有的社區體系,覆蓋全廣州市各個鎮街的人群,在此基礎上形成專業的工作隊伍和工作網絡,截至2023年5月,整個廣州市11個區還有176個鎮街,以及1700多個社區,一共設立了821個社區慈善基金,基本上全覆蓋了。
通過社區慈善基金,作為民生服務一線的陣地,在基層社區推動廣覆蓋、精英化、多元化的聯動體系,通過這套體系可以連接更多的社會資源,一起來推動相應的包括剛才提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落地。讓居民通過身邊的社區,能夠更方便、更便捷地了解、參與、宣傳,使得健康生活的普及更加近距離了,因為社區就在身邊,每個人都處于社區中。
主持人(黃嘉輝):感謝您對“社區慈善”這個概念做的分享,接下來想請問張前總有什么想法?
無限極張前:剛剛盧部長的話題也契合了無限極的推廣健康養生理念要下沉到社區的想法。健康養生理念的推廣,不僅僅需要南方周末這樣的權威媒體做大力的宣傳,在社會上做倡導,還要沉到社區去,走到每一個家庭去。就像剛剛提到的,無限極和廣州市慈善會即將啟動的 “萬家增健”項目,未來可以依托這個項目做很多事情,可以依托廣州市慈善會的社區慈善基金,還有社工站,通過健康養生大使——今天拿到證書的健康養生大使,未來可以走到社區,去跟我們社區居民一起學習健康理念、推廣養生操,一起去制作中草藥香囊,一起做養生的藥膳等等。
志愿者的專業度真的很重要。剛剛幾分鐘跟李教授一起學習養生操,其實我練了很多年的養生操,但是那三個點我從來沒有找到過。所以我們志愿者的專業度太重要了,我們要走進社區,上下貫通,讓每一個社區的民眾都能感受到健康和快樂。
Q5主持人(黃嘉輝):感謝張總,確實剛才李教授像打通了我們的任督二脈,上周李教授也來過我們這里一趟,對我們的“健康快樂大使”做了一兩個小時的親自指導。契合我們這個專業度,我們也希望在接下來組織“萬家增健”項目也好,或者推廣健康養生的過程之中,也能夠像張總所說的發揮志愿者的專業度,提供專業的服務。最后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我們還有什么可以做的,或者目前還有什么急需解決的問題?請幾位嘉賓很簡短地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孫主任。
南方周末孫孝文:關于健康生活這方面,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普及,這方面我們可能看起來、聽起來覺得很虛,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剛才張總也提到,我們的項目一定要走進家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老年人一起生活,我是在家里和老年人一起生活,現在由于短視頻的出現,老年人關注短視頻,看好多健康養生的東西,而且這些信息確實是魚龍混雜。我在家里打個噴嚏,老人家都會說好多,一套一套的,我說你這些東西都從哪兒來的?他說是從短視頻來的。有些東西聽起來是有道理的,有些東西聽起來完全沒道理,但是他長期看那個短視頻,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說法,還反駁不了他。所以我們把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送到每個家庭,讓每個人都認識到健康知識的普及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黃嘉輝):像張總說的專業度,像我們去做科普,就是專業,讓別人能感受到是真正科學的東西,而不是聽起來不可思議或者天馬行空的猜測。也請盧部長講兩句,我們有哪些急需解決的事情?
慈善會盧志芳:做推廣或者宣傳健康理念,宣傳推廣的方式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用說教的方式去說,可能大家接受程度會很一般,而且不可持續。未來還是要設計一下,剛才的養生操就挺好的,策劃一些相應的活動,像剛才張總提到的互動方式,其實是比較好的,讓大家比較能快樂地參與,就像無限極說的更快樂、更健康。
主持人(黃嘉輝):我發現今天自從做了教授那套操,哪怕只是一節動作,都很快樂,現在我說什么話題,大家都能回憶起剛才的片段,下面有請張總發言。
無限極張前:有一個想法,我想分享一個案例,大家知道螞蟻森林的項目,通過個人實施一系列的低碳行為,積累一定的能量值,能量值積累到一定的數額,就可以以個人的名額捐一棵樹,很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在健康生活方式這個方面,是不是可以參考借鑒?當然這個需要我們的軟件、硬件各方面的支持。比如說每個人積累一定的健康生活方式,積累你的健康值。
我覺得健康不僅僅是每個人身上的一件小事,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大事,因為健康影響到每一個人,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能夠認認真真地肩負起這份健康的責任。
主持人(黃嘉輝):非常感謝,我們一起暢想,未來我們彼此都有這么一個有亮點的品牌項目能夠推出來,影響更多人來參與。時間過得非???,短短的20分鐘,從慈善組織、媒體智庫、企業和基金會,我們從幾個角度一起做了思想的碰撞,未來無論是我們幾位也好,在座的嘉賓也好,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啟發。非常感謝幾位,今天圓桌對話環節就到這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