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者眼中的“斷親”:不是社會問題,也不代表社會進步

我有一個妹妹在浙江,妹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算是特別親的二代親,但是一年到頭最多見一次面。這種跨時空的距離感,也就是中國城市化帶來的開放和流動的宏觀結構。

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每一個家庭都已經成為一個經濟自主的單元。獲得經濟獨立的情況下,對傳統意義上的家族親緣的經濟依賴性就已經失去了。

00后是互聯網元時代的一代,就是人們從一開始就可以一個人過日子,不需要太多的社會交往,也能過怡然自得的生活。

青年斷親不是社會問題,也不代表著社會進步,只能說它是社會進化的一個結果,不會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23年春節,出門走親戚的鄭州市民。不過不少年輕人已趨向“斷親”。(人民視覺/圖)

“年輕人斷親”這一社會話題持續引發熱議。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走親戚,與親戚之間的聊天內容成為網絡吐槽的熱門話題,進而誕生了大量“反向調教親戚”的搞笑短視頻。這在胡小武看來,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回到故鄉其實會有一種不適應感,就像“故鄉已是異鄉”。

這位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同時也是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長期關注城市青年問題。他將“斷親”定義為懶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的?種現象,簡單講就是基本不走親戚,而不是?種正式聲明的斷絕親戚關系。

2022年底,胡小武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他通過調研發現,年齡越小,與親戚聯系越少,尤其是“90后”和“00后”群體,斷親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而隨著互聯網和城市化發展,這個趨勢仍在加強。

城市化帶來的社會變遷,經由經濟上、空間上、互聯網生活方式上的轉變,導致年輕人做出不同于父輩的斷親行為?!八侵袊鐣冞w的結果,我沒有把它當作社會問題去理解,這是一種客觀的結果?!焙∥湔f。

胡小武。(受訪者供圖/圖)

親緣關系里的拉力和推力

南方周末:你是從什么時候注意到斷親概念?

胡小武:從概念上的接觸應該是在2021年的7、8月份,但是我自己看到這個概念之后,根據我們做社會學研究的通常方法,就是對自己的個人經驗史、生活史做了一些梳理。

我是75后,江西人,從江西的小地方到了南京這樣的大城市,離故鄉千里之外。二十多年過去,我都面臨著疏于和老家親戚交往的行為。我有一個妹妹在浙江,妹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算是特別親的二代親,但是兩個孩子一年到頭最多見一次面。如果大家暑假有空,就見兩次。這種跨時空的距離感,也就是中國城市化帶來的開放和流動的宏觀結構,最終產生了一種中國社會結構的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