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監獄改造寄予太高期望,給予的資源卻不足”

“現實中,多數人遵循的還是重刑主義,認為只要把犯人們關起來,施加嚴厲的刑罰就能起到威懾作用,而忽略了背后的社會基礎?!?br />
“打擊電信詐騙后,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也成了新增較快的罪名,但其實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這是非法行為?!?br />
“天眼(對犯罪)的威懾效果有限,反而是移動支付改變了盜竊罪的治理態勢。這也讓我們思考,怎么用低成本手段,達到治理犯罪的效益最大化?!?/blockquote>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0年10月21日,湖北襄陽,街頭一處正在安裝中的天眼攝像頭。(視覺中國/圖)

梁平漢是一名犯罪經濟學研究者、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走入大眾視野,源于他分享自己在監獄開展的一次捐助實驗。受助者為兩名患病女童,一名是陌生人,另一名是服刑人員的女兒,犯人在監獄車間工作的產值與善款金額掛鉤。梁平漢發現,所有服刑人員工作的效率都因此提高了。

實驗結果還有更多讓他驚訝的細節。當知道要幫助的人是服刑人員的女兒時,犯人們并沒有因為同病相憐而愿意幫助更多。另外,如果以服刑時間作為變量,重新將犯人分組,服刑時間越長,反而捐助行為更少。

那是九年前的一次實驗。2014年,梁平漢得到一次去四川某監獄研究的機會。為期5天的研究,影響究竟會有多深遠,梁平漢并不知道。服刑人員出獄后,與監獄斷了聯系,也很難去評估監獄改造到底有什么效果。從那時起,梁平漢對犯罪治理問題愈加關注。

在梁平漢看來,社會對于監獄威懾和改造作用抱有更高的期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泛刑事化”的趨勢。2021年,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開舉曾提出,要對“泛刑事化”高度重視,“超出行政處罰手段懲處程度時才能由刑法介入調整”。在沈開舉看來,這種趨勢已經蔓延到網絡詐騙、危險駕駛等行為的定罪中,甚至在征地拆遷補償案件的辦理中也有體現。

隨著梁平漢對犯罪治理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他發現“泛刑事化”的作用有限,且占用大量社會資源,“犯人們出來后也會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家屬在就業、公考、政審時也會受到影響。這其實是社會在給自己制造對立面”。

2023年4月20日,圍繞他近年在低成本犯罪治理等相關方面的研究,梁平漢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一次在監獄開展的捐款實驗

南方周末:作為一個經濟學背景的學者,你是如何對犯罪行為研究產生興趣的?

梁平漢:我長期關注公共管理。2014年,我到美國芝加哥市訪學。當地犯罪率很高,服刑人口多。那時我了解到,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在1960年代,就最早將經濟分析用于犯罪與懲罰,認為犯罪者會在計算成本收益后,做出是否犯罪的決定。這一學術理論引起了我對犯罪的關注。另外,公共治理領域的學者也要借助犯罪研究社會治理?,F實中,多數人遵循的還是重刑主義,認為只要把犯人們關起來,施加嚴厲的刑罰就能起到威懾作用,而忽略了背后的社會基礎。

2014年,我得到了去四川一所監獄開展實驗的機會,對現行監獄管理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體會。后來到中山大學任教,我開始注重收集這方面的裁判文書等資料。

南方周末:當時是怎么得到去監獄開展實驗的機會?

梁平漢:監獄管理人員其實很需要智力支持,才知道怎么更好管理,因此會和部分法學院保持聯系。如果研究者有相關聯系渠道或認識監獄管理部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