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人工合成大黃魚排:未來我們不殺生而大啖牛羊肉?
自然養殖的牲畜與禽類,不僅僅是可以食用的肉,而是每天都在運動中的生命體。肌肉、脂肪、筋腱、骨骼、血液……有機結合、水乳交融,肉類才產生最佳口感。
而“人造肉”不但沒有免疫系統,也沒有腿、腳、翅膀……來鍛煉身體。它只是在培養皿里增殖裂變,被西方食客評價為“又貴又難吃”,消費者與經銷商都缺乏繼續推下去的興趣。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媒體報道: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東紅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陳軍教授,聯合大連工業大學朱蓓薇院士團隊,通過干細胞分離、工廠化培養與組織化構建技術,成功合成國內首例厘米級細胞培養大黃魚組織仿真魚排。
人造魚、人造肉技術
該科技從大黃魚上分離出肌肉干細胞和脂肪干細胞,通過17天的實驗室體外培殖,將裂殖而成的“魚肉泥”用3D打印仿生結構,形成三維培養肌纖維束,產生類似自然魚肉的結構和紋路,其外形、細胞數、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的比例等方面與真實大黃魚肌肉組織十分相似。
“細胞培養肉”科技,被認為最有潛力解決未來的肉食和蛋白供應難題,減少人工養殖肉類動物對水資源、土地資源高度依賴,以及養殖業污染排放問題。該成果已發表于《自然》合作期刊《NPJ?食品科學》上。
在此稍前,2023年5月4日,以色列Steakholder Foods公司用(與浙大類似的技術路徑)3D打印制造出世界首塊人造魚肉,并宣稱其口感和真魚無異。
“人造肉”是很早就產生的設想:用比真正肉類更低廉的成本,制造類似肉類口感的食物,以改善基層民眾的生活。大致分成兩類:其一是“大豆蛋白人造肉”,我國古代就有“素雞、素鴨、素鵝”等類似產品。1953年,美國化學家波耶取得“人造肉”發明專利,利用大豆蛋白與膠質合成,經酸和鹽類淋洗,再與調味劑混合,形成價格較低的“組織化植物蛋白肉(TVP)”產品。
另一種技術路徑,是利用動物干細胞,運用現代科技,在實驗室中用糖類、氨基酸、油脂、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喂養”之,使其在生物體外環境不斷“成長”,制造出的真正的“人造肉”。
2013年,荷蘭科學家、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Mark Post首次在實驗室成功培育出人造牛肉,約2萬個利用牛干細胞培育出的長約2.5厘米、寬不到1厘米、薄得近乎透明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