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血液學發展史全國首映 | 當“微小”光芒匯成星海

這是一場從未有過的實驗。

阮長耿在一個有機玻璃粘合的燭缸里點燃了一支5厘米的蠟燭,待燃燒完全后,這個充滿二氧化碳的燭缸就成為了雜交瘤細胞的培養箱。5厘米的蠟燭長度是阮長耿團隊經過多次嘗試與計算后確定的長度——它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近似高級的細胞培養裝置。

在這個看起來粗糙的二氧化碳培養箱里,我國第一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單克隆抗體誕生了。

在中國血液學發展史上,這樣的時刻還有很多。彼時,中國血液學研究者尚沒有手持利劍,也沒有豐沛的實驗條件來大展身手。他們所想,皆如當時的阮長耿,就是“用一切可行的辦法,糾正和解決眼前的問題”。

因陋就簡或許包含無可奈何,但正是這些燭缸中散發出的微小光芒,最終匯聚成星海,照亮中國血液病診療的前路。

一切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說起。當時中國血液學人站在中國血液學科的起點,這個起點名為“創造”。

《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第二集:《星?!?/span>

流動的“生命力”

在人體動脈與靜脈的血管腔內,血液攜帶氧氣循環流動,將養分輸送到人體全身的組織器官,促進細胞的生長和代謝,保證人體的生命活動。

1628年,英國人威廉·哈維發現心臟是血液流動的動力來源,由此提出血液循環理論,開啟了血液學研究的科學歷程。而隨著研究的日漸加深,人們也發現了血液在人體循環中至關重要的兩種機制——出血和血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血液二科主任吳潤暉把這兩個機制看成是一套相互關聯的系統:“出血就是因為血液過度稀釋,不容易凝固;但是如果血液的凝固過程過強就會引起血栓性疾病,所以英語中經常把‘止血血栓’這兩個單詞經常放在一起?!?/span>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血液二科主任 吳潤暉

在大量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支持下,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逐步在血液學學科中形成了血栓與止血這樣一門分支學科,這一舉措引起了血液學領域科學家的關注。在吳潤暉看來,“血液流動過程中,是能力過弱導致出血,還是能力過強導致血栓?這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

為了理清這兩種機制,中國血液學人踏上了漫長的征途。

196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阮長耿從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后,服從國家分配來到蘇州醫學院,師從我國血液學奠基人之一、著名血液學專家陳悅書教授,從事血液學的實驗研究。1978年,他被選派到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圣路易醫院血液病研究所進修。作為國家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他在出國前接受了囑托:“把最先進的東西學回來,學了以后就回來干我們的?!?/span>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 阮長耿

時間只有兩年,阮長耿深知機會不易,如饑似渴地學習。

在法國實驗室,阮長耿研發了國際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單克隆抗體。在當時,抗體的批量生產是一個難題,阮長耿通過雜交瘤技術生產針對某一抗原的同質性抗體,這對于診斷和治療一系列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造成的出血性疾病,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谶@一研究成果,阮長耿成為獲得法國醫學生物學國家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

兩年后,學成歸國的阮長耿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血栓止血研究室,開啟了中國單克隆抗體的研究,但當時的血液學研究室仍然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照搬法國實驗室的實驗流程并不現實。進行研究的第一步,是創造理想的實驗條件。

歷經兩年的嘗試后,阮長耿最終選擇了用一個有機玻璃粘合的燭缸和一根5厘米的蠟燭來代替雜交瘤細胞的二氧化碳培養箱,并研制出了我國第一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單克隆抗體,其中的五株單抗,后來更是被確定為血小板研究的國際標準試劑。

按照國際上的慣例,阮長耿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株血小板單抗,但他最終選擇用他生活工作的蘇州來命名這一系列的血小板單抗。至今,我們已擁有5大類、190多株蘇州系列的血小板單抗,用于各種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探索。

就像是在中國血栓與止血研究的發展圖譜上畫上了一個起點。在此之后的幾十年血液學發展史中,中國血液學人在各個區域分別形成了研究強項,但他們又緊密團結,共同為中國血液病患者帶去治愈的希望。

一個屬于中國的標本庫

當造影劑打入血管內部,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脈絡延伸的影像,血液的流動是生命的源泉?!岸绻幸粋€部分很長一段不能顯影,說明這里有一長段的血栓形成,它會阻止血流的供應?!?/span>

血栓在上個世紀經常被形容為“隱蔽的殺手”。因為它暗藏在血管內,難以被察覺。等到顯露出真面目之時,往往已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傷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候任主任委員胡豫描述了血栓的風險:“最初的癥狀看起來可能只是腿腫,但如果當時不引起注意,血栓一下子從靜脈循環里面跑到肺里面引起肺栓塞,那臨床的死亡率就會相當高?!?/span>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候任主任委員 胡豫

自進入血液學科起,胡豫就在思考:“血栓,尤其靜脈血栓,是否能夠早期診斷,防患于未然?”

20世紀初,歐洲研究者發現了發生靜脈血栓的一個重要的遺傳變異,它可以解釋30%的歐洲人的靜脈血栓發生的病因。胡豫看到了突破口,當即收集了血研所100多份標本送往歐洲檢測。但檢測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帶去的100多份標本中,竟沒有一例出現歐洲血栓患者的遺傳變異。

胡豫不甘心這個結果?!皻W美人發現的這個遺傳變異在中國行不通,所以中國人肯定有自己的其他的變異,要不然中國為什么有那么多血栓患者?”胡豫將注意力放在這些標本的遺傳學研究上。而相比全中國范圍內的血栓患者,100份樣本并不具備充足的代表性。胡豫開始將血栓病例標本的收集范圍擴大,從血液科到其他科室,再和全國各地的醫院進行合作收集。10例、100例、1000例……在海量的研究之后,胡豫和團隊發現了三個抗凝蛋白的基因突變,由這些基因突變導致的靜脈血栓,在中國的靜脈血栓病例中占了70%以上。

“追本溯源”是胡豫二十多年來不變的思路。因為著手研究中國血栓患者遺傳變異原因,他帶領建立了當時亞洲最大的血栓病例標本庫。在當時看來,收集8000多例血栓樣本是如此枯燥又乏味的工作,但正是這些積累最終讓血液學研究者在醫學上首次系統揭示中國人靜脈血栓遺傳學特點和危險因素,這項研究成果也被納入國際靜脈血栓遺傳學的共識。之后,他和團隊原創建立的血栓病早期診斷體系,開啟了中國人血栓疾病防治的新篇章。

在胡豫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靜脈血栓發生率由過去的26%降到了現在的6%以下。他并不滿足于此,“在基層醫院,在全國范圍里面,血栓的這個預防的推廣還需要廣覆蓋和全普及,那這樣的話帶來的收益會更大”。

站在醫學角度,哪怕是奮力追趕的血液學研究者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依舊有大量未能被根治的血液頑疾,而那些不幸的患者們仍然在角落忍受著血液疾病的長期折磨,活在“這個病治不好”的陰影里,他們更迫切地等待著照亮他們的那束光。

黃金時代

2008年的冬天,小付在一次簡單的拔牙后血流不止。在經過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一番檢查后,謎題終于被解開,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小付的,是血友病——一種由X染色體突變而導致的遺傳性出血疾病。

在得知是遺傳病且很少有人治好之后,小付根本不敢想象自己的未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血栓與止血診療中心主任楊仁池第一次見到小付時,他走路已經一瘸一拐了。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血栓與止血診療中心主任 楊仁池

楊仁池解釋:“血友病病人因為有凝血因子的缺乏,他們不像我們正常人出血以后,你給他按住就可以。比如說病人消化道出血的時候不可能按住的,他會出血不止,很快就會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只有這個關節它出血,因為關節腔它是受限的,腫到一定程度,壓力足夠,出血可能就止住了,但是大量的血積在關節里邊,所以到了患者成年后關節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币虼?,血友病患者也被稱為“玻璃人”。

楊仁池曾對患者做過統計,他發現“大概到我們血研所來看病的病人,百分之七十幾,到30歲以后都殘疾了,小孩子也有不少”。

1985年,為了明確我國血友病的發病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楊天楹教授,發起成立全國血友病協作組,開啟了中國血友病防治的先驅工作。三年時間里,通過對全國24個省份37個地區開展調查,初步查明,我國血友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2.73。

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血液二科主任吳潤暉發現,如果按照我們中國整個的人口估算,血友病應該有10萬人——這和實際上能看到的患者數量是不匹配的。

當時擺在血液科醫生面前的問題首先是“確診難”。吳潤暉說:“我們如果診斷水平沒有提高的話,有些患者沒有被診斷,所以低估了實際上的患者數量?!?/span>

很多人不知道血友病的存在,甚至一些偏遠地區的醫療單位也缺乏對血友病的認知。像小付這樣輾轉多年才確診的患者并不在少數。

打破認知是第一步,楊仁池迫切地想讓患者們知道,血友病雖然不能被根治,但患者可以通過輸注凝血因子的方式來消除相關癥狀,而且介入越早,療效越好。

2004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攜手5家醫療機構發起并成立中國血友病協作組。多年來,中國血友病協作組承擔了患者教育、專業培訓、制定行業規范等職責。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工作的這些年,楊仁池的思維也在產生變化?!安还苁悄囊粋€學科,都希望把我自己這個單位做成一個超級航母,所有的病人全到我這里來。而我們血友病恰恰不是這樣,從最初2004年我們發起成立(血友病協作組),就是希望我們6家分工協作能夠帶動這31個省份,推動他們當地(血友病診療)的發展?!?/span>

對于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血液病診療的難點不僅在于方法的“發現”,更在于這些方法的“下沉”。2012年,國家衛生部下發通知,提出建立血友病分級診療體系、確定血友病定點醫療機構。

中國血友病治療協作組也一直在不斷更新這個概念,它試圖告訴所有血友病病人,作為一個血友病病人,預防治療是最重要的。2020年,中國血友病協作組聯合中國罕見病聯盟發起了“中國血友病治療中心”建設項目。截至2021年12月,有70家醫院通過了數據審核和函審。而在全國范圍內,已有200多家醫院錄入血友病的國家登記系統。

“小孩子是一個禮拜打兩次(凝血因子),成年人理論上也是這樣,但是我們國家的醫保政策還不允許,就是說如果沒有關節出血他是不給報銷的,我們叫預防治療,其實就是預防出血,國家是不給報銷的?!睏钊食貙τ谖磥淼难巡≡\療格局仍然抱有期待。醫保政策、藥物可及性、患者依從性,這些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問題,但好在一切都已經步入正軌,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吳潤暉感受到了血友病診療“黃金時代”的來臨?!拔覀冇兴幜?,我們有工具,我們有這種社會保障體系,我們可以做到,讓血友病人回歸他們的生活?!?/span>

從科學研究的“燭缸”精神,到疾病診療“下沉”理念,一代代血液學人從艱苦的年代走來,植根中國這片土地,摸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血液學研究、診療道路。研究成果與經驗傳遞到了每一個省市、每一座鄉鎮,老一代的血液學人言傳身教,讓血液學新生力量成為一個個發光的原點,照亮那些不曾被關注的角落。

“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的,最后真正能夠把‘屬地化管理,同質化診療’這十個字在全國實現,那我就能夠光榮退休了?!痹谂c血液學打了數十年交道后,楊仁池這樣說道。

人民的健康需求問題是當下醫學研究的主戰場,中國人口基數大,血液病患者多,任何政策的制定和醫療的創新,都將產生深遠的意義。

一個個閃亮的研究成果并不足以概括中國血液學,因為正是全國各地血液學工作者投身其中,散發哪怕只能算是微弱的光芒,才最終匯聚成中國血液學發展長河中的“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