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西區》到《青春》,王兵在影像世界探尋“開放性和公平性”
“實際上他工作的價值、作品的價值都遠遠超出了紀錄片的范圍,紀錄片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之門?!?br />
“不管有錢還是沒有錢,這個拍攝他一直在持續當中,不會說這段我開始工作了,那段該休息了,沒有的。我覺得他整個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他的紀錄片里面?!?/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3年5月18日,隨著第7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幕,中國導演王兵的紀錄片《青春》也在戛納盧米埃爾電影宮首映,這是入圍本屆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唯一一部華語影片,也是唯一一部入圍的紀錄片。王兵另有一部紀錄片《黑衣人》出現在特別展映單元。
2023年5月19日,王兵在戛納出席他的紀錄片新作《青春》的室內發布會。
王兵習慣于獨立工作,近年又生活在法國,跟國內電影業界始終是一種疏離的關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善言辭,也不愛交際,甚至沒有在人際交往上用過心,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位置早就在那里,只是因為兩部影片同時入圍戛納,才讓他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做一個電影史的評價,無非從兩個維度。一個是從內容的維度,看一個作者的作品與現實的關系、與當代中國社會的關系;另外一個就是美學維度,看他是否為電影貢獻了新的語言。我覺得王兵這兩方面都做到了,而且他作品里展現出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首屈一指的?!笔煜ね醣凶髌返挠霸u人張亞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實際上他工作的價值、作品的價值都遠遠超出了紀錄片的范圍,紀錄片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之門?!?/p>
王兵在織里鎮拍攝的紀錄片《方繡英》(2017)劇照。
典型如王兵的紀錄片《方繡英》。主人公方繡英老早就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病,住在村里,經由朋友,王兵認識了方繡英一家,跟這家人成了朋友,也拍下了方繡英生命最后的八天直至她死去。片子在歐洲的電影節上映后,引起轟動,在國內也引發了一番爭議,因為這是一部“罕見”的紀錄片,直接面對死亡最后的真相,對于疏于接受死亡教育的觀眾來說,一時難以接受。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如果你經歷過死亡的話,《方繡英》比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所展現的死亡更殘酷嗎?或者說它有渲染這種殘酷嗎?還是說我們從來就不太有勇氣去面對殘酷,去考慮死到底意味著什么?如果一部作品能夠提示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就是它的價值?!睆垇嗚f。
王兵影像里關注的個體,大部分都不是所謂的“強者”,而是社會的中下階層,包括那些生活在日常陰影里的孤獨個體,如《無名》里的拾荒者,《三姊妹》里的鄉村留守兒童,《瘋愛》里一群封閉在精神病院的男性精神病人。他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關注時間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東西。張亞璇從王兵的視角里看到了更多:“我總是覺得,他通過影像在賦予這些人尊嚴。那些不屬于這個階層的人,當他們看到這些影像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對社會有一個更深刻、更真實的認識?”
王兵在織里鎮拍攝了五年,當地人對他的攝像機習以為常。圖為紀錄片《青春》中的生活場景。
《方繡英》在2017年的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金豹獎”,這是該電影節歷史上第一次把最高榮譽頒給一部紀錄片。多倫多電影節選片人喬萬娜·富爾維評價,王兵的紀錄片里有“對當代文化巨變令人不安的另類觀察”。
王兵更知名的作品是誕生于2000年初的《鐵西區》。近年“東北文藝復興”成為熱詞,紀錄電影研究專家林旭東意識到,這個復興,可以說是王兵的《鐵西區》引領的。林旭東曾在平遙國際影展以藝術總監的身份與作家雙雪濤對談,后者提到,自己最早拿起筆來書寫東北,就是因為看了王兵的《鐵西區》。這部王兵拍攝于二十多年前的紀錄片處女作,奠定了他在世界電影中的位置。2014年,英國電影學院與全球200位影評人、100位電影制作人共同選出影史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鐵西區》名列其中。
“他的影像語言在當時有一個廣泛和深入的影響,或者說叫滲透感,是那種潤物細無聲地,對于一些影像工作者的滲透?!睆垇嗚f。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王兵仿佛在參與制作一部紙上紀錄片。他應邀列出了一份五人名單,作為自己的周邊采訪對象——那是在不同時期對他比較了解的五個人,有不少他已經很久沒有聯系了。然而,他們聽到要聊王兵時,都欣然接受,每個人的采訪素材都超過了六千字。
“不修邊幅”的凝視
2023年4月底,南方周末記者對王兵進行了一次視頻專訪。那時他身在巴黎,剛完成《青春》的剪輯,在戛納電影節開幕之前,他有一段休息時間。出現在鏡頭前的王兵,頭發有些凌亂,看起來不修邊幅。
這大致和他的朋友,來自湖州的詩人吳沈方第一次見王兵時的印象一致:“不知道他是導演,看上去一點都不講究,不像很儒雅的知識分子,還以為是打工的?!?/p>
那是2014年,王兵因為拍攝紀錄片《苦錢》來到浙江小鎮織里,人生地不熟,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