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不結婚、生不生子?我對Z世代大學生的課堂小調查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婚姻”“為人父母”視為人生的非必要條件,以“成家”為主要標準的“三十而立”漸行漸遠,“自己養活自己,過得好,就行”,是不少學生的真實想法。面對子女不想結婚或生孩子的現實,一些家長開始是氣憤、惱火,但此后慢慢以“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與主張,管不了了,也不想管了”進行自慰,最后選擇被迫接受或默許。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的一次課堂上,我對50名大三學生的婚育意愿進行了隨機摸查,核心問題包括“你未來打不打算結婚”“婚后,你會不會選擇要孩子”“你日后如何養老”。
結果顯示,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的有20人,占比40%,選擇“結婚但不生育”的有10人,占比20%,選擇“結婚但不確定是否生育”的有4人,占比8%,選擇“結婚且生育”的有16人,占比32%。
學生們的想法
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的人主要存在婚姻及生育兩方面的顧慮?;橐鲱檻]主要表現在對婚姻的悲觀、對當下婚姻制度的不認同及個體因素:“我對婚姻及家庭沒有期待,不抱希望”(W1,女),“多一個人,就算共擔也有分配不均的風險”(X1,女),“當下的婚姻制度就是父權社會下用以控制女性、弱化女性自我性的工具,所以我不會結婚”(T,女),“我對婚姻非常慎重,我想要彼此相愛、三觀及人生發展規劃都合得來的伴侶,但這種機會非常難遇見”(L1,女),“經濟壓力及個人性格決定了我不適合與人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D,女),“我喜歡一個人生活”(L2,女)。
生育顧慮可以區分為“生”“育”兩方面:“生”的顧慮主要體現在對女性身體的傷害方面,代表性觀點有:“生孩子對女性身體帶來很大損害,有些傷害是無法自愈的,我不愿意承受”(L3,女),“我有慢性病,我怕我生出和我一樣有慢性病的孩子,我不想讓我的孩子遭受健康歧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