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車如何塑造中產日常生活

多年來,學者張珺目睹不少人在買車方面受到的“同輩壓力”,汽車不僅成為他們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的必要出行工具,同時成為他們傳遞財富、地位或身份認同的媒介。

私家車的普及表明,雖然轎車仍是確認個人成就和向上流動的標志,但人們對于擁有轎車的愿望不應簡單地解釋為“工具性的,目的是獲得社會地位”。比如,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購車考量中都很看重家庭需求,只不過在表述上很不一樣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北京國貿CBD晚高峰的車流(視覺中國/圖)

從香港城市大學到張珺居住的港島大約十公里。在每天的通勤路上,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張珺選擇坐四十分鐘左右的地鐵,盡管她曾做過長達十年的私家車研究。2023年出版的《駛向現代性:私家車與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一書是她當年的研究成果。她以私家車為切入點,探究新世紀以來汽車消費從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觀念轉變過程中,社會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生于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中產人士在社會轉型期的生命經驗。

人們對汽車的理解隨時代發生著變化——1990年代,汽車不僅代表著移動上的便利和自由,也承載著消費者對現代化的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現在,交通擁堵卻成為了城市生活的常態。在張珺看來,一個以汽車為中心的“機動車體制”已然在中國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化和經濟發展、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形塑中產階級對具體生活的理解。

實際上,私家車在中國只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汽車雖于20世紀初就傳入中國,但在1970年代末以前,政府禁止私人擁有私家車。直到1990年代,私家車才逐漸從公務用品轉變為消費品。到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私家車的普及和中國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相伴。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轎車市場。

2004年,張珺和朋友在德國自駕旅行了一個月,德國人開車的習慣讓她感覺很有趣:為什么德國產的車方向盤會很重,為什么德國會有不限速的高速公路?這其中包含著德國人對“速度”的理解:只有方向盤重,車才能開得快,因為開上高速后,方向盤很容易不受控制。

那么,中國人開車的習慣是怎樣的,這些習慣指向了怎樣的文化想象和社會觀念?開車的習慣如何與一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城市規劃、生活空間相互關聯?這些好奇是張珺把博士論文選題范圍定在中國私家車的動機之一。

出生在廣州的她,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私家車從嚴禁個人所有的公務用品,逐漸轉變為中產的日常消費品。從2006到2017年,張珺每年夏天都會回到珠三角地區跟進研究。張珺剛開始田野調查時,許多相熟的受訪者渴望買車,其中有些是大學生,考駕照只是為了在簡歷中增添一筆。那時,張珺能盤點出市面上所有流行的車型,并且給出大致價格,“畢竟,車型總共只有寥寥幾種,屈指可數?!睆?010年開始,張珺的受訪者中不少人成為車主,他們往往是自己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