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千帆競發,共益未來不止歇
從2008年至今,中國互聯網公益在曲折和探索中走過了15年的發展路程,數據和成效直觀可感。每天、每人、每地,共生、共長、共創,互聯網公益從“他們”變成“我們”,善意在各處流動,匯聚形成普惠網絡,不斷拓展可能性邊界,挖掘公益更多潛力,不斷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發自:北京
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十三個全國助殘日,浙江省殘疾人聯合會與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的阿里巴巴直播助殘“浙勵播”項目首場直播正式啟動。
“培養一批優秀的殘疾人主播,推廣一批殘疾人和助殘機構生產的優質產品”,通過直播電商,讓殘疾人群體掌握一技之長,實現靈活就業。
作為社會弱勢群體,他們從“被動驅逐”走向“積極融入”。這中間,是技術、是人文、是公益,而公益的力量不止于此。
自2008年汶川地震帶來互聯網公益元年的探討,到如今經歷三年疫情“大考”,回望眼,互聯網公益正在曲折中獲得新生。
技術+公益,從可能到必然
2020年的互聯網公益峰會,面對因疫情而首次采用的線上活動形式,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在主題演講中說道:“無論疫情怎樣想把世界切割成一個個孤島,數字技術把我們連在了一起,公益的精神把我們連成了一體?!?/p>
在現實案例實踐中,從鄉村兒童能夠坐上校車、走進校園、吃上飯、洗上澡;到弱勢群體能夠借助直播走出方寸之地,走向人群之中;再到沙漠地域被樹木覆蓋、滯銷的農產品重建新的銷售渠道,甚至走失的孩子、遠方的動物都能獲得幫助。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互聯網公益的身影,技術無疑在更豐富的連接關系中幫助公益實現持續“破壁”,真正實現“共益”。
正如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楊春艷的評價:當公益事業與互聯網、數字技術相融相生,釋放出的能量就是如此巨大。公益與數字化深度結合,數字技術為公益注入了強大的驅動力。
以騰訊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美團公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扮演著“連接器”角色。99公益日、鄉村教師計劃、鄉村兒童操場公益……每一項公益實踐都以技術為底座,捐步數、捐能量、捐小紅花……踐行著“指尖公益”“人人公益”的具體內涵。
實踐也證明,技術與公益的有機融合,也正發揮著1+1>2的功用。從螞蟻森林將用戶公益等行為數據轉化為扎根沙漠的梭梭樹,到騰訊公益平臺上“再想一想”的“冷靜器”功能,再到美團公益“知道自己捐贈的拼接地板最終鋪設在哪個幼兒園的第幾行第幾列”,透明公益、理性公益概念也在技術的加持下走入社會視野。
“公益慈善,渡人渡己,就好比過河,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飛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就是給公益行業送來了新的橋和船?!惫鶆P天將數字技術喻為“橋”和“船”,數字技術則為“第三次分配”這雙“看不見的手”提供了“渡河”的能力。
在2023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以下簡稱“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技術公益云展館”持續迭代升級,展示著互聯網公益的最新成果。
展館通過小程序將公眾拉入技術公益的廣袤領域中,例如公眾可以通過“一起修長城”小程序游戲體驗線上“搬磚”的樂趣,領略AR、VR技術還原的古跡風采,也能看到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為盲人研發的計算機,還可以“云養大熊貓”,深度感受四川熊貓村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共益模式。
“借助數字技術,慈善項目、慈善服務打破了行業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極大提升了慈善活動的效能和社會影響力?!?022年峰會致辭中,時任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就曾對數字技術的“賦能”表示認可。
中國樣本,從萌芽到勃興
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公益云展館”是“中國樣本”的一個體現,在圍繞“中國式公益”這一主體進行的數字化探索中,集中展示著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從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眾自發的網絡捐款,到現今互聯網公益年籌集資金規模近百億,中國互聯網公益已經從量變實現質變。從萌芽起步到蓬勃發展,再到如今逐漸成型,中國人依托移動互聯網,成為全球互聯網公益最大公益捐贈群體之一。截至2022年9月,民政部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共 30 家,累計帶動網民參與超 510 億人次。
那么,互聯網公益的“中國樣本”具體又是什么?這份答卷也在公益實踐中日益清晰。
互聯網公益峰會上發布的《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研究報告指出:公益慈善“中國樣本”,是基于互聯網發展所涌現的技術創新、移動互聯、數實融合等優勢,在政府支持與指導下,由互聯網平臺推動公益與用戶日常生活場景的深度結合,推動公益行業信任機制與透明化的數字轉型,推動扎根縣域和基層毛細血管的共同富裕生態圈建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公益參與門檻最低、公益交互方式最豐富、公益杠桿作用最顯著的全民公益發展新路徑。
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上分享中提及,通過云端數字化的匯集,拼多多把小農戶的產品直接對接到更大的市場,和9億的消費者?!跋M掷m投入農業科技,助力農業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p>
無獨有偶,抖音集團企業社會責任部產品總經理唐塏鑫也分享了抖音通過技術參與古籍保護的努力。據他介紹,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方法等數字化技術的利用,抖音在2022年上線了古籍閱讀平臺“識典古籍”,目前有超過1000多部古籍向社會免費開放。
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公益實踐正在不斷擴展著中國互聯網公益的邊界。
互聯網公益“中國樣本”也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更多認可。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皇家講席教授、塞浦路斯大學歐洲研究學教授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峰會上表示,現代科技是推動很多人參與進公益的動能,中國則是成功運用這些科技的“帶頭人”,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小額捐贈的先行者,為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創造了一個成功的公益樣本,這個樣本也能被復制到全球其他地方?!?/p>
探路之道,從更高額到更健康
從2008年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元年”,到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并施行,中國慈善事業告別“野蠻生長”,進入法治時代,行穩致遠。及至2022年,《慈善法(修訂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上進行審議,互聯網公益成為重點關注領域。在法治的保駕護航下,中國互聯網公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愈發清晰、明確。
這場高質量發展的探路之旅,建立在亮眼的公益成果上。2022年中國互聯網峰會數據統計顯示,中國互聯網公益達成了“雙百億”的成績:連續三年以來,每年都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集善款近100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18%。
新一年的互聯網公益峰會在過往“更高額”的基礎上,追求“更健康”的未來發展模式,推動融合創新,實現可持續,讓互聯網公益更普惠、更開放,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
而對于高質量發展的探尋也正走向縱深處,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所提及的“授人以漁”很好地概括了這一旨歸??v觀以往公益組織的運行模式,“點對點”幫扶是主流形式,“缺什么補什么”,公益的身影僅局限于此時此刻,短暫在場、快速離場。
胡海河是阿里巴巴鄉村特派員項目的負責人,截至2022年12月,該項目共有27人入選,其中22人目前仍扎根鄉村一線。鄉村特派員們擔當起基層地域與外界聯系的橋梁,為土特產規劃搭建“走出去”的路,將直播、電商帶進農村、開展培訓,不斷增強當地老鄉的技能,讓改變在一點一滴中發生。由此可見,“長線條”的公益發展模式往往能夠實現“授人以漁”。
“毫無疑問,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發展互聯網公益的最好時期?!惫鶆P天從發展的視角來看待中國互聯網公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人人公益從強調募捐的“數量”走向強調更健康發展的“質量”,從追求看得見的真金白銀,到重視對三次分配、鄉村振興等社會議題的全方位參與,追求更全面的社會價值。
網絡編輯: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