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血液學發展史全國首映 丨曙光始啟,燃亮中國血液學之夢
血液學研究者們用膽識與智慧將骨髓移植技術提升至“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時代,而這一切的變化,讓我們在一個個完全治愈最終迎向曙光的血液病患者身上看到了印跡。
如果移植的皮膚能夠在人體重新生長,那造血干細胞是否能夠通過移植重新恢復血液功能?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血液學的發展才剛剛起步。陸道培腦海中有了一個看起來是“天方夜譚”的想法——他想“重建”人體造血系統。
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在那個年代仍然是無人觸碰的領域,在患者與供者之間,醫生必須承擔更多的風險與責任。但陸道培覺得必須要走出這一步,血液病激烈而隱匿,要想讓患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治愈,首先要讓他們的血細胞恢復正常的功能。對于生命危在旦夕的血液病患者而言,這是唯一的希望,是生存機會“零”和“一”之間的選擇。
《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第三集:《曙光》
登更高的山
1963年,在北京平谷一家醫院當護士的張秋蘭,口鼻突然出血不止。經過檢查后,她被確診為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這一年,她只有21歲。
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判定張秋蘭的病是不治之癥。充斥人體8%的血液出了問題,還有什么辦法能夠治療?醫生們對此束手無策。年輕的張秋蘭只能任由病魔蠶食,生命危在旦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六屆主任委員陸道培決定接診張秋蘭。在此之前,他已經進行了近十年的血液病研究,正在專研一種全新的血液病治療方式——骨髓移植。做了很多預測試的他相信造血干細胞移植對人類的血液疾病的治療是有幫助的,“起碼跟植皮差不多,植皮對燒傷有幫助,那么骨髓移植也有幫助,它能使得受損傷的骨髓提前恢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六屆主任委員陸道培
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為了從根本上恢復病人的造血機能,則需要將健康人的骨髓移植給病人。找到匹配的骨髓是移植的第一步,陸道培把目光鎖定在了張秋蘭的孿生妹妹身上。親人間能夠找到可匹配的骨髓對病人來說實屬幸運,但不巧的是,當時張秋蘭的妹妹已經懷孕三個月了。
陸道培想了很多,因為決定手術意味著他的肩上背負三條生命,兩個家庭的未來。他知道最保險的做法是什么,但最終還是說出了那句“(我)敢冒這個風險,敢擔這個不成功的風險(的責任)”。
意識到自己責任重大的陸道培同樣看到手術背后的機遇。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如果移植成功,不僅患者可以徹底擺脫血液病的困擾回歸原本的生活,骨髓移植也會為未來的血液病診療提供一個良好的范本,重拾治療的信心。
敢于創新是學科發展的前提,彼時正是中國血液學科的發展起步階段,一切都鮮有經驗可以參考,陸道培決定成為這個“走出第一步”的探路人。
1964年1月27日,經過精心準備,陸道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功為張秋蘭進行了骨髓移植。這是亞洲第一例、全球第四例造血干細胞移植術,開啟了中國骨髓移植史的序章,也讓張秋蘭由此獲得新的生命。而提供骨髓的孿生妹妹和腹中的小寶寶也一切安好。
回憶起當年“重生”的場景,張秋蘭仍然印象深刻。手術一周后,她的血色素已經明顯上升,精神也好了?!爱敃r同病房的病人膽子大,偷著帶我上大街遛街去了?!敝两?,張秋蘭保持著骨髓移植患者存活最久的世界紀錄。
陸道培的探索沒有止步于此,他說:“我的這個進展在醫學領域里邊,只是一小部分的進展?!痹卺t學不發達的年代,陸道培克服了重重困難,讓中國人的名字出現在血液學研究的國際舞臺。而后,他創建了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并在1981年完成中國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
“你登這個山,還有別的更高的山。醫學是共同攜手共進來進步的?!痹诠撬枰浦驳念I域里,陸道培帶領一代代血液學人突破局限,終于看到了血液學診療的黎明。
生命接力
陸道培的手術讓當時的血液學人意識到骨髓移植對于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意義。但在骨髓移植手術的進一步探索中,移植供體難尋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
2001年,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主任委員吳德沛在血液科病房第一次見到了患者陳霞。年僅20歲的她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病情已經惡化到只有骨髓移植一條路可走。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主任委員吳德沛
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擺在眼前,但吳德沛對于能否成功進行手術卻完全沒有把握。陳霞是獨生子女,只有通過骨髓庫來尋找合適的供者?!爱敃r中華骨髓庫的資料分散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總共大概不到4萬份,也沒有聯網,我們只能就著低分辨的資料一個個查,根本就找不到?!焙髞?,吳德沛想到中國臺灣有一個慈濟骨髓庫,當時是亞洲最大的骨髓庫,里面有22萬份供者的資料,陳霞有沒有機會在那里匹配上?吳德沛隨即向骨髓移植的老前輩陸道培院士求助?!拔艺f我們有個病人想到臺灣找供者,請他來引薦幫忙。陸院士非常地好,他說好的,我來幫你引薦?!?/span>
2001年4月,經過多方不懈努力,臺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成功為陳霞找到完全相配的供者,并且對方愿意捐獻骨髓。陳霞至今還能回憶起她接到吳德沛電話時的激動情緒?!拔业挠∠笫呛苌畹?,當時吳主任給我打電話,他說陳霞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說你的這個骨髓找到了,是漂洋過海來的,當時我是真的很開心?!标愊寄S下心愿,“如果我有一天能移植成功,我一定會回來幫助我的病友們?!?/span>
電話的另一頭,吳德沛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安排手術事宜。盡管也因患者匹配到了骨髓而欣喜,但壓力也隨之而來。
盡管造血干細胞移植已經被認為是能夠治愈惡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在當時的中國,異體移植術的開展仍然十分鮮見。中國臨床意義上的骨髓移植初期只能在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全相合的條件下進行,即便是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全相合”的概率也只有四分之一,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找到HLA全相合骨髓的概率更是只有十萬分之一。且哪怕基因匹配,異體移植仍然存在很強的排異風險。加上事件引起了海峽兩岸人民的高度關注,各路媒體也紛紛參與報道,手術的所有細節都會呈現在聚光燈下?!埃ㄊ中g)做成了,可能我們前途就光明?!倍鴧堑屡娓鼡鷳n的是手術失敗的影響,“如果移植失敗,造成不好的公眾印象,人們面對血液病會失去信心,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不愿意再做嘗試,這樣學科就會越做越小”。
2001年6月13日,這份來之不易的造血干細胞,從中國臺灣的花蓮出發,途經臺北、香港、上海,最終抵達蘇州的移植層流凈化病房,移植到陳霞的身體。在兩岸人民的矚目之中,移植手術順利完成。相關報道最終被命名為《生命20小時》,成為了中國造血干細胞移植歷史上里程碑式的案例。
2001年的7月13日,陳霞在病房看電視,電視中傳來中國申奧成功的消息,電視機里的人們都激動地擁抱著哭泣。陳霞也止不住淚流滿面,“那天就是我的重生”。
后來陳霞遵守了當年自己許下的諾言,在康復后回到蘇州,創辦了蘇州陳霞愛心基金會,為血液病患者和家屬提供公益服務。
吳德沛教授與陳霞
整個過程中,陸道培始終鼓勵吳德沛完成這樣一場具有開創意義的手術。吳德沛后來明白了這對于整個學科的意義——人們能夠見證全社會、醫者以及每一個普通人為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所做的努力,了解了白血病其實是“可治愈”的疾病,更多的人愿意參與進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感到欣慰的是,這場移植結束后,蘇州當地希望加入骨髓庫的人“在一周之內有十倍的增長”。他也補充道:“到2020年底,中華骨髓庫有了近300萬份的資料入庫,已成為世界上幾大骨髓庫之一,為患者捐獻了一萬多份造血干細胞?!?/span>
拯救“不幸運”的大多數
血液疾病兇險,能夠及時獲得“武器”對抗的在當時只是少數的幸運者。2004年,來自江西的唐高潮被確診為急性髓性白血病,醫生給出的判定是“若不及時治療,生命只能維持三個月”。來自山西的韓致俊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他們都無法在親屬中找到全相合的匹配骨髓。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九屆主任委員黃曉軍形容當時骨髓匹配的艱難情況:“中國需要做移植的病人可能一年有8萬人,我們只講血液病還不包括拓展的(其他疾?。?,但是真正能找到供者的只有幾千,這個缺口非常大?!?/span>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九屆主任委員黃曉軍
黃曉軍深知,想要改變骨髓移植的治療格局,需要從供體角度打開思路,突破全相合移植的“禁區”。他與全世界的同行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實現人人都有造血干細胞移植供者。
在與團隊致力于研究半相合移植的過程中,他注意到一個決定著骨髓移植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T細胞。它像是一把雙刃劍,能夠抗腫瘤和抗感染,但遺憾的是,它對正常細胞的殺傷力也同樣大。黃曉軍解釋:“配型不合的時候,(T細胞)攻擊和打擊力就越大,它不僅不能救病人,還會使病人產生抗宿主病等一大堆并發癥,反而害了病人?!?/span>
當時國外著手研究T細胞的主流思路是“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以此來解決由它引起的抗宿主病問題。黃曉軍認為這樣的方法不可取,因為這相當于也拋棄了它的抗腫瘤能力。
黃曉軍決定另辟蹊徑,把病人的T細胞在做之前進行“教育”。通俗易懂地說,是“跟病人的T細胞說,你進去以后啊不要去攻擊我們病人的細胞太多,你是來幫他,等到長好了以后你去打敵人,誤傷了一點,我們也認”。
盡管思路簡單直接,但過程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傲鞒躺峡雌饋砗芎唵?,就把造血干細胞(從供體)采出來,再給病人輸進去就完了,但是它在里頭造血的過程就像苗長起來,你在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拔草?如果你苗長晚了,施肥施早了不行,施晚了也不行。這些東西是看不到的?!?/span>
當時已經走投無路的唐高潮和韓致俊都決定奮力一搏,進行半相合移植手術。唐高潮說:“大夫叫我進去簽字的時候,我一個搞書法的這兩個手簽自己的名字都打抖。簽完覺得,我就把我的生命交給醫生了?!?/span>
“創新因使命,破萬為重生”,在一系列精準醫療手段的幫助下,最終,唐高潮和韓致俊都成功攻克病魔,獲得了新生。
2004年,黃曉軍經過一系列研究總結,在內部會議上推出了原創的非體外去T單倍型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體系。三年后,這個全新的移植體系被媒體報道,在國際上引起巨大轟動,被稱為“北京方案”。
“北京方案”的出現將骨髓移植的供者范圍從直系血親擴大到了叔表親屬,讓骨髓移植真正進入了“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時代。
知識與技能之外,黃曉軍創新、責任、擔當和人文情懷也是醫生的必備素質?!爸挥羞@樣才能成為大醫生?!?/span>
創新從未停止。除了北京、蘇州兩地,全國多家醫院也相繼涌現出一系列新成績、新突破。四十余年間,中國的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走過荒蕪,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集團軍式的領先。
一切不可思議的創造,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
吳德沛將這個過程形容為“啃硬骨頭”。越是困難的東西越需要研究,正是這樣迎難而上的勇氣與擔當讓中國血液學從“一無所有”走到“領跑世界”。血液學研究者們用膽識與智慧將骨髓移植技術提升至“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時代,而這一切的變化,讓我們在一個個完全治愈最終迎向曙光的血液病患者身上看到了印跡。陸道培說,這一歷程就像是“在時間的沙漠中,留下自己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