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既不是英國模式, 也不是美國模式”
按照公益性質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做到基本醫療服務不以贏利為目的,醫療衛生機構不能靠醫療服務和銷售藥品掙錢,政府應該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兩會專題
高強:醫改絕不能市場化 (之二)
記者:有人認為中國的醫改怎么改都不行,要么是國家補不起,要么是個人掏不起。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高強:我認為這種說法走了兩個極端,要么是全部由政府包起來,要么是全部由個人承擔,這都不是我們要選擇的道路。
中國的醫改有一個基本方向,就是要符合基本國情,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財政收入水平和居民的可承受能力。我國居民的醫療和健康保障還是要采取政府增加投入、社會籌集資金和居民適當支付相結合的方式。這不僅是從經濟上考慮的,也符合醫療衛生服務的規律和特點。
英國是實行全民免費的醫療模式,居民看病不花錢,但也帶來很多問題。一是政府壓力很大,盡管英國經濟發展水平很高,政府也出現了支付困難,甚至影響其他社會事業發展。二是因為看病不要錢,居民醫療需求非常高,既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也造成醫療服務效率很低。群眾做一個大型設備檢查,動一個手術,往往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有些要等半年多。這不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效果。
美國的衛生體制規定,凡是具有就業能力、能通過勞動取得收入的居民,全部采取個人繳費加入商業保險的辦法。不僅居民個人負擔很重,一些沒有正常就業的居民還不能參加到醫療保障體系中來。美國的人均年衛生總費用已達到5700美元,比我國人均高六十多倍,仍有4800萬居民沒有醫療保障。
德國模式是實行全民醫療保障,通過雇主交錢、家庭交錢和政府補助的辦法,使居民都參加醫療保險。這個體制的前提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不大,就業率比較高,居民有能力按照規定的標準繳納保險費。
從中國的情況看,目前采用上述哪一種模式都不太現實。研究中國醫改不能照搬外國的模式,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衛生發展道路。
2007年2月21日,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鎮衛生院接治了多名因患感冒來輸液的幼兒。肇興鎮衛生院醫療設備落后,加上患感冒的幼兒又多,許多幼兒的媽媽只好扛起掛著輸液木棍和樹枝在衛生院門口徘徊。 彭年/圖
記者
高強: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今后醫改的方向、目標和任務都做了明確的表述,提出了要加大政府的責任,維護公共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
我認為,這項制度是從中國國情出發,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的一項基本制度。
這項制度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兩個部分:第一,由政府籌資,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公共衛生服務。這是我國一貫堅持的一項公共服務政策?,F在的任務是用制度明確規范政府為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內容、項目和標準,對于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健康教育、婦幼保健、殘疾人康復等公共衛生服務和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服務事項,應由政府籌資,免費向居民提供。
第二,按照公益性質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做到基本醫療服務不以贏利為目的,醫療衛生機構不能靠醫療服務和銷售藥品掙錢,政府應該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短期內難以實現全民免費醫療”
記者:中國有可能實現全民免費醫療嗎?
高強:對群眾的基本醫療實行全民免費,是一筆非常大的支出。政府應該統籌兼顧,實現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我算過一個賬。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是39343億元,按照13億人平均,人均只有3000元。這筆錢要用于內政、外交、國防和文教、衛生、科技、社會保障、三農等各個方面。2005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8660億元,如果實行全民免費,全部由財政安排,將占到政府預算的四分之一以上。我們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這是不科學的。過去政府衛生投入少,我們有意見,現在加強衛生工作,需要增加政府投入,但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要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基本衛生保健,也要兼顧其他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逐步解決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這就是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記者:你說過一句玩笑話:從前在財政部的時候給衛生的錢太少了。
高強:近幾年,國家財政對于衛生事業發展給了積極的支持,特別是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發展社區衛生、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2006年全國的政府衛生投入比2002年增長了一倍多,今年中央財政用于衛生的支出比去年增長了86%,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在新的醫改方案實施后,政府還將進一步增加投入。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也有了穩定的增長。按照存量調整、增量傾斜的原則,逐步加大政府衛生投入,同時改革不合理的運行體制機制,對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必將發揮重大的作用。
政府投入應該是補供方(醫院),還是補需方(患者)?
記者:關于政府投入的方向,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投給醫療服務的需方,通過幫助居民參加醫保的方式向醫院購買醫療服務;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投給醫療服務的供方,以減免醫療費的方式讓利于患者。您認為哪種思路更有效率?
高強:無論是補供方,還是補需方,都是政府投入的有效方式,我的觀點是從實際出發,“宜供則供,宜需則需”。政府直接投入需方,幫助居民參加醫療保險,是一個好辦法。但如果不補助供方,醫療機構繼續靠收費維持運行,就難以控制醫療費用,醫療保險也難以維持。目前的農村合作醫療人均一年籌資僅有50元,即將啟動試點的城鎮居民大病醫療保險,籌資標準也不會太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補助供方,不改革醫療機構運行機制,不控制醫療機構的服務費用,任由醫療機構收費經營,就難以體現醫療服務的公益性,醫療保險也難以承受醫療費用的增加。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補供方、補需方都是有效的補助方式,有的需要兩種方式同時兼用。
比如,目前農村的合作醫療是補需方,直接補助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同時,政府也必須對醫療機構的費用進行嚴格控制,否則就會把合作醫療的錢吃掉了。而控制費用就需要政府增加對供方的補貼,轉變運行機制,并加強監管。
因此,對于政府投入的方式,應該實事求是,因事制宜,適合補供方就補供方,適合補需方就補需方。只考慮供方不考慮需方是不行的,只考慮需方不考慮供方,也難以真正保障群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