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于自我感動和道德綁架的父母,難得子女的真心之“孝”
父母希望擁有一個安定的晚年時,最應該做的是趁著自己還未完全老去,提前進行部署和規劃,而非以此綁架子女去“努力”,既然自己尚未老去,自己為何不去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讓孩子為他自己的人生去“努力”呢?
(本文首發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鄭州一所高中舉辦的“成人儀式”引發爭議。在這場儀式上,數位家長通過化裝的方式裝扮成暮年的蒼老形象,他們的子女則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蒙住眼睛帶到會場,然后摘下眼罩與“垂垂老矣”的父母直面相對。家長稱,老師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孩子們看到父母年邁的樣子,讓他們懂得感恩,激勵他們為了給父母一個安定的晚年更加努力學習。有媒體報道稱,儀式的現場效果很好,有學生淚灑當場。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市恩賈義,豈得仁孝?
在中國古代的教育哲學思想中,儒家思想對“孝”的探索最多,也最為深入。這和儒家思想立足于小共同體本位的特性密不可分。在長達兩千余年的探索中,儒家學派的思想家、教育家們對“孝”的產生機理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知,以王守仁(王陽明)為例,他繼承并發展了孟子對孝的闡釋,認為孝發端于良知,良知是人的本心,是人生來就有的根底和本性,不需要借助后天的學習和思考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