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日本漢學家藤井省三:在東亞和世界文學的關系中審視魯迅文學

編者按:

作為日本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權威,71歲的藤井省三自認是“一個深深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人”。他是中日恢復邦交后第一批日本留華學生,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現為名古屋外國語大學教授,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魯迅研究等。

自從小學五年級第一次接觸到魯迅的《故鄉》,藤井省三此后不斷與魯迅的作品相遇,被魯迅文學的魅力深深吸引。進入東京大學就讀后,他選擇了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后來,他成為日本第三代魯迅研究的代表和領袖人物,出版了《魯迅<故鄉>閱讀史》《魯迅的都市漫游》等多部專著。此外,藤井省三還翻譯了莫言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將中國當代文學介紹進日本。

本文作者吳俊與藤井省三相識于1995年,友情持續近三十年。應南方周末約請,吳俊先生通過持續多次筆談,對藤井省三進行了專訪。
(本文首發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慕琰 朱強

藤井省三,出生于1952年,日本學者中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權威,他是中日恢復邦交后第一批日本留華學生,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現為名古屋外國語大學教授。著有《魯迅的都市漫游:東亞視域的魯迅言說》《愛羅先珂的都市物語》《魯迅_故鄉_閱讀史》《魯迅事典》《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隔空觀影:藤井省三華語電影評論集》等,譯有莫言《酒國》、李昂《殺父》、克里斯托弗·紐《上?!?、鄭義《神樹》及魯迅《故鄉·阿Q正傳》《在酒樓上·非攻》等。(受訪者供圖/圖)

魯迅對左翼電影深感興趣,但愛看好萊塢電影

南方周末:您覺得自己的研究獨特性,或者說自己的研究傾向和學術目標,主要側重或體現在哪些方面?比如,您和日本前輩、同輩學者的不同之處?對于日本和中國的研究現狀的意見?自己的遺憾是什么?

藤井省三:與中國研究者相比,我的獨特性在于我是一個日本人——來自兩千年來與中國保持著深厚廣泛的文化交流中的日本,一個深深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人。同時也是對日本以及世界的現在和未來不盲目樂觀的知識分子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因此,我在學習現代中國文學的時候,經常想到日本,也經常想到世界。我們不只是在漢語、日語、英語等各種語言內考察文學,而是超越語言的界限,以比較文學的思維,來想象文學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再生產的動態發展。

如果對日本現代中國文學研究者作一個極其簡單化的概觀,可以說竹內好是為了批判明治日本的國民國家建設運動向帝國主義體制發展導致戰敗和被美軍占領,因而研究魯迅并介紹毛澤東思想。丸山昇(1931-2006)作為共產主義者的知識分子,為了參與日本革命,研究了魯迅和中國左翼文學。那在兩位的方法中,魯迅文學與日本歐美文學的共時性,與現代中國社會的日本歐美市民社會的共通性這樣的視點,是否缺少了一點?

支撐魯迅生活和其文學活動的中國市民社會以及與日歐美的交流這一問題,竹內好和丸山昇或許沒有充分深入地思考過吧?舉一個例子,兩人都只重視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作家聯盟,忽視了魯迅從北四川路的雅致公寓,經常坐專車“突擊”到市中心的高級電影院,在二樓的一等座享受泰山系列這樣的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事情。

南方周末:魯迅是深入甚至享受中國都市市民生活的左翼文學家,同時和西洋日本的流行文化保持了經常性的溝通,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同時,魯迅的上海時代也是中國電影,特別是左翼電影的發達時代,甚至有“左翼電影運動”一說,魯迅也對電影和左翼電影發表過見解。您的研究貫通了文學和電影,我想請教:魯迅喜好好萊塢影片與對左翼電影的態度之間,我們能看出點什么微妙之處嗎?假如說魯迅的左翼文學傾向是能確定的話,又能在什么程度或意義上認識魯迅對于左翼電影的態度?一個個人趣味喜好好萊塢的人與他同時表態支持左翼電影,這不矛盾吧?

藤井省三:我在研究生時代通讀了魯迅日記,注意到魯迅曾看過大量的電影,且大部分都是好萊塢的作品。由此,1983年,我撰寫了一篇題為《魯迅最喜歡泰山電影》的隨筆。非洲叢林中的白人英雄泰山的故事,被好萊塢反復拍成電影,泰山系列正是典型的好萊塢娛樂電影。魯迅看過在上海上演的各種泰山電影,其中尤以泰山與白人小姐的愛情故事,特別是著名的由韋斯穆勒與莫琳·奧沙利文主演的《泰山情侶》等,魯迅曾足足三次邀請了家人和內山完造夫婦一同前往。韋斯穆勒是前奧運會游泳比賽的金牌得主,奧沙利文則是當時超人氣的性感女演員。

中日魯迅研究者聚焦于魯迅在上海期間觀看的六部左右蘇聯電影,其中包括根據普希金原作改編的《杜布羅夫斯基》,并強調“魯迅最欣賞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拍攝的蘇聯早期革命電影”。然而,魯迅看過的蘇聯電影只不過是他看過的好萊塢電影的二十分之一。

盡管如此,魯迅翻譯了日本電影評論家、日本無產階級電影聯盟成員巖崎昶的馬克思主義電影理論《作為宣傳、煽動手段的電影》(《現代電影與無產階級》,1930年,《二心集》),可見他也對左翼電影深感興趣。

拙稿《魯迅最喜歡泰山電影》收錄于我的評論集《中國文學這一百年》(新潮社,1991年2月)。此后我繼續研究魯迅與電影,發表了《魯迅與劉吶鷗:“戰間期”在上海的<猺山艷史>、<春蠶>電影論爭》(燕璐譯,《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2月)。劉吶鷗(1905-1940)出生于中國臺灣地主家庭,曾留學于東京的青山學院,將日本的新感覺派文學帶到了上海,創辦出版社,引進左翼文學理論,并最終開始電影拍攝。他的家庭出身、留學經歷以及文學活動方面都與魯迅相似。但對于同時制作及上映的兩部電影——娛樂片《猺山艷史》與改編自茅盾小說作品的左翼電影《春蠶》,兩人在評價上存在歧議和論爭。與魯迅以左翼文化人的觀點批評《猺山艷史》、贊揚《春蠶》相比而言,劉吶鷗基于前沿電影理論,贊揚《猺山艷史》并批判《春蠶》的看法似乎更具優勢。而且,無論是上映影院數量還是放映天數,《猺山艷史》幾乎都是《春蠶》的兩倍。

事實上,魯迅很可能既沒有看過《春蠶》,也沒有看過《猺山艷史》。首先,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