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段正渠:沒有主要人物,也沒有主題
他不由自主地想在畫布上把一大堆人放在一起,但是誰跟誰都沒關系,沒有主要人物,也沒有主題,借此傳達出他偏愛的“看似帶著某種情緒卻又無法言說清楚,換句話說,那種里面有‘懸念’,讓人牽腸掛肚,總感覺似乎‘有什么事兒’”的感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段正渠,1958年生于河南偃師,1983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為段正渠在工作室中。
極少數人能成為草間彌生,在很早期的時候就找到了命定的、屬于自己的圓圈,面對畫布,從未感到厭倦。多數人難免某天陷入匱乏與干枯,只能倚靠自我流放般的逃離,渴求尋覓異境中的沖擊和激勵。在這些人里,段正渠算是幸運的,最起碼他不用歷盡千辛去遙遠的塔希提。畫不出來了或是不勝圈子交往的攪擾了,就跑到離北京四五個小時車程的山西右衛鎮,“往山里一待,心里馬上變得干凈了?!?/p>
小鎮近乎與世隔絕,他每天7點起床,一溜土撥鼠站在門外像是恭候他遛彎。在北京的時候,從畫室走回家九千多步,一個多小時里“能碰到兩三萬人在那兒走”,但在右衛,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一個人你都碰不著,哎呀,太喜歡了!”只有走到鎮中心的十字路口,才能看見二三十個人,大多是看上去寧靜祥和、不急不躁的老人。
到了晚上,有時候學生們忙著畫畫或者玩牌,他就自己走。一天兩次,每天沒下過兩萬步。路上沒燈,“黑乎乎的感覺特別神秘”。聽著樹叢里野生動物們的動靜,有時也能依稀看見它們的身影。狐貍、獾、刺猬,偶爾還會碰見麂子和狼。
冬天屋里電暖爐不夠用,他便開車上山,對著太陽一停,打個盹回來繼續畫。2023年4月,右衛還在下雪。當地人給他們找了軍大衣、雷鋒帽,早上出去轉一圈,回來身上全是霜,厚實的衣服領子里塞滿了冰碴兒。他想起約20年前,跟段建偉、劉飛第一次來這兒,離春節只剩一個星期,滿目枯樹營造出的蕭瑟仍然十分強烈;前所未有的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讓他們興奮,平房頂上積滿了雪,消融時水滴結成一兩米高的冰柱,從屋檐一直杵到地面。
右衛離清兵入關的邊塞沙湖口僅8公里,沙湖口另一側就到了內蒙古,與山西交界的一帶全是古長城。段正渠被這兒的人文遺址、地理風景,以及最重要的稀罕的清凈深深吸引,老往這兒跑,當上首都師范大學美院教授后沒多久,2004年還開始帶著學生來此寫生。拎著畫箱的一伙人,最早被當成剃頭匠或橋梁測量師,如今,鄰近的村民也都知道又是來畫畫的。
《橫山》2018,布面油畫,150cm×180cm
熱潮的興起和段正渠帶頭的頻繁造訪有很大關系。到了2012年,當地的文聯主席索性把空置的縣中學改造成寫生基地,為前來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