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要走,孩子要留,鄉村支教困境如何破?
來自李孝真的消息總會引起單思宇的困擾。
27秒左右時長、由四五條語音構成的“方陣”正在訴說李孝真這位留守少年的痛苦。在他初一的時候,隨著公益項目前往云南文山支教的單思宇和他結識。
在單思宇的語文課上,李孝真的一舉一動,都符合單思宇對于鄉村學生的想象:一雙清澈的眼睛始終追蹤著老師,回答問題時會緊張地捏住衣角,有時在走廊上碰面了,則害羞地一笑然后快速跑開。
但是在微信消息里,李孝真釋放出的痛苦情緒,往往“傾軋”在生活之上。
“思宇哥,我爸今天又罵我了”,語音里李孝真的聲音一掃過往的靦腆、帶著起伏的情緒訴苦,“他們根本不知道平時的我什么樣子,就知道指責我?!?/p>
單思宇自述每每此刻都會不由得嘆氣,“李孝真和父母之間隔著一千多公里的距離,但情感上的鴻溝好像一整條馬里亞納?!痹谒g續超過三年的支教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
根據南方周末發布的《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0-2021學年)》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占所有受調研學校在校生的比例超過47%,個別學校中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91%。
更多鄉村兒童、鄉村老師和鄉村學校正在面臨這一復雜情況,至于其中癥結,往往要在孩子本身的關切中找尋答案。
圖片來自支教主題微電影《大人請回答》
“我覺得這些孩子們最需要的是陪伴,”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上營小學的方老師感嘆道,“父母這一方面的陪伴太少了,像我們一個年級里19個學生,父母在家的也就一兩個?!?/p>
村口的土坡
“在貴州一縣城的健康快車義診中,一個四歲的孩子牽著一個三歲的孩子去看牙?!鄙鲜鰣蟾嬷刑岬街驹刚哙嚩喾窒磉^的一個畫面。
在鄧多看來,“家庭在教育當中扮演著公認的重要角色,然而在鄉村教育中,家庭極其脆弱。父母都要外出務工,是孩子在管更小的孩子?!?/p>
“如果可以改變的話,我不想看孩子了,累得要死?!卑⒏逝ET阽R頭前說出了自己小小的愿望,話語間隙透露著無奈。
“牛?!?,在彝族語境里指家里最小的孩子。說出這個愿望的時候,阿甘牛牛11歲,他口中的孩子是家里真正的“牛?!薄?歲的妹妹,阿枝牛牛。阿甘牛牛說,他每天要給妹妹刷牙洗臉,帶她出去玩,回家放電視。
以后想要從事什么職業?當被問到這個問題,阿甘牛牛坦然回答:“我的愛好有很多,但是我不確定長大以后做什么?!?/p>
相比之下,吉伙子聰則明確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美食家?!俺员榱颂煜滤械拿朗?,看遍了所有的風景,這樣的人生,我覺得不白來人間一趟?!?/p>
“但是,”話鋒一轉,吉伙子聰的目光有些渙散地飄遠,“更現實一點考慮的話,我將來應該會成為一名老師?!爆F實是什么?他早在10歲時就確定了答案。
那一年,吉伙子聰和爺爺一起出去打工,他發現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放牛占據,他意識到:“人的生活是不同的,我們這種干活是要干一輩子的?!?/p>
在鄉村,每個孩子都要直面自己未來的命運。而在當下,數量可觀的鄉村孩子都要正視早已撲面而來的孤獨、不解、封閉與痛苦。其中最重要的,是最早出現的詞語。
雖然阿甘牛牛從來沒說過,但他最大的愿望一定是在村口的土坡上實現:想要看到進村的巴士上,走下一張朝思夜想的臉。
那張黝黑的臉永遠都帶著疲憊的神情,看到阿甘牛牛的時候,疲憊則會被嚴肅掃去,眉頭一鎖,嘴巴就跟著動了起來:“你怎么還不去寫作業?就知道玩?!?/p>
雖然每次的表情和話語都沒什么變化,但阿甘牛牛還是忍不住想親眼看一看這張臉?!懊刻熘挥袪敔斈棠膛阒?,他們耳朵不好,我和他們說話都用吼的,吼多了我覺得累?!蹦菑埬橂m然嚴肅,卻總能陪著阿甘牛牛說很多話,“他每次回來都給我講故事的,城里發生的事、工廠的事,每個都好有意思”
在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管成云筆下,鄉村留守兒童的孤獨被具象化為鄉鎮網吧里的喧囂。
他發現,中青年大規模外出打工,不僅讓整個鄉村的“人氣”愈發蕭條,也讓留守兒童把家視為“無聊與孤獨”的代名詞,于是留守兒童將網吧視作歸屬地,在那里玩游戲和交友,填補精神的空白。
沉溺于虛擬世界的結果,是留守兒童與現實中的父母、親友和老師愈發疏離。更令人痛惜的是,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熱衷于在網吧游樂而選擇退學,最后只能走上和父母一樣外出打工的老路。
“他們不理解我,還總是誤會我”,在跟單思宇的交流中,李孝真表現出從未在父母面前展現的成熟?!拔蚁胱屗麄兓丶?,看看我真的挺乖的,他們就是不能跟我好好說話?!?/p>
裹挾與逃跑
長期分離后的團聚,總是不能如想象般溫馨。父母希望孩子能更成熟,更體諒他們外出打工的辛苦;孩子則期盼和父母訴說無法排遣的孤獨,希望父母能理解他們獨自一人摸索著前進時的迷茫。
但是沖突總在此時爆發。每次成績不佳時,父母只是一味地斥責李孝真不努力、不懂事,卻從不問他有什么困擾和需要?!拔遗α?,但有時候不開心的感覺就忍不住冒出來,趕不走?!崩钚⒄婧芫趩实卣f。
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是多數中國家庭的選擇,對于相對困難的農村家庭而言,這種選擇會直接與“改變命運”的“神話”相連,更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在《論我國社會轉型期農村家庭教育的困境與突破》一文中,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李曉偉提出:“在我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中,堅如壁壘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尚未打破,經濟體制的轉軌又將缺乏競爭力的農村家庭拋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個人發展受限的農民將向上流動的希望寄托于子女教育?!?/p>
“家長無力改變自己受苦的命運,他們當初流動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打工改家庭的生活環境,好好培養孩子……而鄉村網吧也正逢此時趁虛而入……心智未成熟的留守兒童被過早地卷入虛擬的網絡世界尤其是網絡游戲之中,使他們無心學習而早早外出打工了,重復著他們父母的足跡?!?/p>
在《農村網吧的孩子們——基于湖北藕鎮留守兒童互聯網使用與社會交往的民族志調查》一文中,管成云將上述段落寫在第八章,并將標題定為:“夢的破滅:父母的痛苦與憂傷”。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商凝瑤,曾見過更加血淋淋的現實。一位正在就讀初中的女孩,手臂上密密麻麻爬滿了刀片的劃痕,“她每次給我發微信,第一句都是,‘姐姐,我不開心’?!倍鉀Q不開心的方法,就是用小刀在手臂上劃一道。
在這些顯見的傷口背后,孤獨,才是鄉村留守兒童真正不可觸碰的創傷。他們無法阻止父母的離去,而網絡的入侵又讓他們更向往“外面的世界”,也更難接受閉塞與落后的現實。
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陪伴已經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共識性方案。不過不容樂觀的是,在地教育環境很難提供足夠的“陪伴”。
從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觀察案例的微觀視角,去解析鄉村教育時,我們發現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僅靠在地基礎教育支撐框架不足以拯救互聯網浪潮中幾近傾覆的鄉村兒童引導體系。
換言之,許多鄉村地區的父母會將對于孩子的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和陪伴的責任。對于多數農村學校而言,僅僅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就已經讓老師們身心俱疲。
任教于湖南婁底某鄉私立幼兒園的教師戚夢琪,不僅要管束活潑的孩子們,還需要監管教室和廁所的清掃、班級清潔區的衛生以及每周五需要負責全校所有的碗筷清洗工作?!坝袝r候我覺得我自己就是保姆?!彼嘈Φ?。
在《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中,有很多鄉村學前教師或鄉村集中寄宿制學校教師的畫像。其中多數行為習慣特征構成包括“媽媽式養育”——不同的是,一位媽媽的天職或許是照顧幾個孩子,而鄉村學校部分老師需要以“媽媽”的身份照顧至少五十個孩子。
瑣碎的陪伴
方老師的學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嘗試引入包括來自公益機構、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各方支教資源。這些“外來者”的“陪伴”職能在實踐中被不斷被明確,并在支教老師們離開鄉村的時候,表現得最為明顯。
又到每年固定回支教學校的時間,這一次陳鈺琪猶豫了。她說自己不是不想回去看學生,而是覺得無法面對學生。
雖然只有一年的支教經歷,但喜歡小孩和愛玩的天性,讓陳鈺琪迅速和班級里所有孩子成了朋友,也讓她在離開時更難割舍下孩子們?!白叩哪翘煺婵薜猛2幌聛?,”孩子們也哭,但他們比陳鈺琪更平靜,“不是沒感情,是他們習慣了,他們每年都要送老師走的?!?/p>
為了能安慰孩子們,她每年都會留出固定的時間回學??纯?,“但你越去越覺得無能為力,你總是要走的,他們一直留在那,你除了聽他們說話好像什么也做不了?!?/p>
這種流動,是鄉村支教老師的無奈,也可以說是整個鄉村教育體系的困境。從事數字化支教項目運營的嚴霽玥談及,她和同事曾根據一些調研報告做過一個粗略的推算,一位支教老師前往中西部地區支教一年,要付出的成本達到八、九萬元。這個投入的成本不低,尤其對于要放下城市發展機會只身前往鄉村的青年支教老師,投入與回報難成正比。
“門檻在于時間是否沖突、地點合不合適,還有要放棄自己現有的東西和未來的選擇等等,邁出這一步很困難?!眹漓V玥說。
盡管當前我國公益業界對于支教這一領域的探索已經非常深入,例如美麗中國等等,但支教行動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例如:支教老師不穩定、教學質量與師資水平良莠不齊、不穩定質量供給與持續性需求之間的矛盾、課程與教師水土不服等等。
這些綜合因素限制了支教老師這一外來突破性因素的穩定供給,同父母陪伴的缺失、青春期的困惑一道,共同組成了鄉村留守兒童生活中的漩渦,也讓這些陪伴的快樂都成了瑣碎的片段。
圖片來自支教主題微電影《大人請回答》
何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公益行業也有很多探索。
作為深度參與西部計劃的支教項目,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方法是建立從招募與選拔,到培育與支持,再到實際落地的支教體系,并將目光瞄準“從畢業生到合格教育者轉變”的青年群體,為其“持續提供兩年不間斷的支持,包括每人配置教師教育發展主管、兩月一次的集中培訓?!?/p>
支教中國2.0則探索由兩位老師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遠程老師由北京的優秀教師擔任,負責教研支持和直播授課;現場老師由學校教師擔任,負責輔助教學、課后輔導、教學反饋。兩位老師相互配合,完成課前備課、課上授課、課后作業、定期測試、教學反饋五大環節,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
近年來,參與公益支教的互聯網企業對這種“雙師課堂”青睞有加,嚴霽玥負責的騰訊SSV數字支教項目也采用了這一模式,例如,在普通話課程項目試點的三所小學中,在線上由數字支教招募的志愿者,以北師大專家團隊與數字支教志愿者共創研發的普通話課程為基礎,進行線上授課和作業批改及答疑糾音;線下則有數字支教合作機構“杉樹公益”的志愿者進行線下陪伴。
更進一步的是,嚴霽玥和她的同事們希望以更具平臺性的視角,運用騰訊作為互聯網公司的技術能力,與行業共創,提供更多支教服務,并將行動落地在名為“企鵝支教”的小程序中。
謀求可持續
當技術推動支教的陪伴向更長時間延展之后,關于支教內容的思考更具可持續價值?!敖逃⒆阌谌说慕K身發展”,嚴霽玥表示。
據嚴霽玥團隊介紹,騰訊SSV數字支教項目的角色更多是為國家的教育普惠提供補充和技術支持,以及幫助更多在地老師、學校和專業的支教組織能更好地數字化、規?;?、擴充他們的能力,讓他們能更可持續地發展。
從這一立足點出發,數字支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語數英課程,而是要把美育、德育等素養教育內容帶到鄉村。
從支教老師層面,項目鼓勵支教者發現孩子們的專長或愛好,推動素養教育自然發生。作為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寶華鎮唯一一個會國際象棋的小孩,李軍萬經常同支教老師溝通國際象棋的相關信息。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保證這樣的素養教育規范且持續,“企鵝支教”小程序為此設置了“體育健康”“人文藝術”“職業啟蒙”等通識教育的課程,每一門課程又針對不同的適用年級,搭配詳細的教學視頻。同時,也為鄉村教師開設了“教師研修”板塊,幫助老師們提升個人教學能力。
這些視頻不是PPT的無效展示,或者某名校的課程片段,而是各個領域的“大?!睘楹⒆觽兙臏蕚涞亩Y物。著名鋼琴家郎朗為孩子們錄制了“郎朗三分鐘音樂故事”,通過演奏示范、講述背景的方式,展示音樂的魅力。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中國文物學學會會長單霽翔等人,也都參與錄制了“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把艱深的專業知識變成了符合孩子們需要的課程內容。
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的張曉鵬便是支教課程的共創者。
2016年春節,張曉鵬一行前往云南保山施甸縣,“我發現現在偏遠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它有網,孩子甭管拿著手機還是什么的,他可以隨時上網?!睆垥赠i說道,“有網絡說明我們可以接觸外面的世界,但是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選擇的就是我覺得就是那種特糟糕的節目?!?/p>
對于每天都要思考何為“美”的張曉鵬,格外擔憂這些畫面粗糙、質量低劣的節目會影響孩子們的審美,“作為成年人,不管你從事任何一個領域,審美都是特重要的,他直接決定你這個人的行為和你的一些選擇?!?/p>
為此,張曉鵬在通過成為支教老師之前的一系列考核后,開始為遠在廣東、江西、甘肅等地的孩子們上課。他讓孩子們觀察天空的顏色,引導他們注意身邊環境的變化,“哪怕只給他們20分鐘,這20分鐘他們仔細地去看每一個線條,怎么下筆的時候,這個意義就已經夠了?!?/p>
方老師也發現,那些更成體系、更正規的課程,能夠給孩子們帶來了真正的改變?!澳切├蠋熌軓男『⒆觽兏信d趣的點去教,他們也是挺接受的,上課的時候也很認真,也可以看到他們使用電腦畫出來的東西。還挺有成果的?!?/p>
對于長期從事并關注教育行業的嚴霽玥來說,在騰訊關注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公司戰略下,騰訊去做數字支教的角色有自己獨特的定位:“我們從來都沒有想成為一個最大的支教機構,也不是一個支教機構。但是我們愿意把騰訊的技術和平臺能力開放給專業的合作伙伴。但凡你想做,你愿意做,我們希望能夠助力你成為更大更有影響力的公益支教平臺?!?/p>
據了解,目前騰訊SSV數字支教的業務在啟動短短一年多之后,已經聯合眾多合作伙伴,將優質的支教服務落地到了1000所鄉村小學。就像一列路途漫長的列車,無論沿途的情況如何,都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相伴前往“社會發展可持續”的目的地。如今,“可持續列車”第二站短暫??吭?023年的兒童節,一條支教主題的故事片,講述阿牛的故事。
這是鄉村支教在數字時代的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支教項目擁抱互聯網,在捐贈、招募、管理等各個層面開啟數字化進程。在更多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幫助下,可持續的優質教育與可持續的陪伴也將逐漸成為鄉村支教行動 “更好的選擇”。
“信號,是一頭扎進云層的精靈?!?/p>
對于李孝真來說,手機里雖然還有父母的不理解,但也多了一位遠方“哥哥”的云上陪伴。不久之后,這些“精靈”也帶回了阿甘牛牛的支教老師。在屏幕上,他們彼此互動,阿甘牛牛用憨笑釋放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