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省三:我、魯迅以及中國文學
對現代中國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批判近代日本呢?
通過與熟識的面館、餃子館的老板、店員、孩子們的交流,以及與在公交、地鐵、高鐵上遇到的市民們的交流,我對當代中國文學和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責任編輯:李慕琰
藤井省三多次到訪中國。
幼年時期(1952-1967):父母輩的中國記憶
我的父親于1933年畢業于日本北九州市的小倉商業學校(現名為小倉商業高校),后來到中國旅順、張家口等地工作,在旅順認識母親,并在新婚旅行之際去了北京,父親對北京贊不絕口,之后“和北京王府井的街柳一比,東京銀座的柳樹便顯得寒酸了”就成了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父親喜歡中國歷史,曾一邊讀著《漢詩寫作法》這本入門書,一邊撰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并將其裱好掛在和室客房的壁龕上。
母親也聊過她在張家口時的故事。當她給來自家做工的中國少年做飯團時,他們都欣然接受,但又紛紛表示不希望放鹽。還有在門口穿鞋前一定要在地上敲敲鞋后跟,然后倒一倒,說是里面可能藏著蝎子云云。
我對中國產生興趣,可能正是源自父母的這些中國經歷,或可謂文化上的親近感。
高中時期(1968-1972):從《老子》《莊子》到與竹內好“中國會”的相遇
自1968年高中入學之后,我經常通過收音機的短波頻道收聽北京廣播電臺的日語宣傳節目,給電臺寄了明信片,收到了《毛主席語錄》的中日英三版書冊。我還特別愛看《老子》和《莊子》。高一結束后,我作為交換生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郊外城鎮留學一年,那時我也帶上了這些重要書籍。
之前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曾在暑假的讀后感作業中寫了魯迅的《故鄉》。進入高中后,聽聞毛澤東推崇魯迅為“現代中國的圣人”,便找來巖波文庫還是筑摩書房的《魯迅作品集》三卷本的翻譯來看。以此為契機,我開始對譯者竹內好(1910-1977)老師產生崇拜之情,經??此麑懙臅?。他的“作為方法的亞洲”,以中國革命為鏡對近代日本的批判令我記憶深刻。竹內老師主持著“中國會”,并發行月刊雜志《中國》,因此我在去拜訪他們編輯部之際成為了“中國會”的成員。在例會的臺上我得以拜見竹內老師的尊容,從代代木車站前往“中國會”辦公室的途中也曾遇到過他,但并沒能直接交談過。
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文學部(1972-1976):丸山昇老師與畢業論文《蘇曼殊論》
我進入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的197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H。我未來的恩師丸山昇(1931-2006)老師也正是這一年從和光大學轉任至東大文學部。丸山老師是日本共產黨員,后來成為東大的副教授。
二年級的時候我聽了丸山老師近代中國文學史的課程,但沒能完全理解,感覺老師講的內容是近代中國政治史,而文學是藏在哪里了吧。大三進入文學部中國文學科后,我參加了丸山老師的研究班課程,在那里讀了蕭紅的《商市街》等作品。常年開設的課“1930年代的諸問題”也沒聽個明白,三、四年級這兩年間,我只是在第一節課提交了一回聽課記錄卡,之后一直偷懶到學年末再去教室交了份4000字的課程報告而已,記得當時是寫了巴金(1904-2005)的“《憩園》論”和張恨水(1897-1967)的“《啼笑因緣》論”。即便如此,丸山老師還是用紅筆在我的報告上寫下兩三行的評價,給了我80分,成績則是 “優”。
古典文學課程我參加了前野直彬老師的研究班課程,讀了《剪燈新話》中的《牡丹燈記》等作品。在讀宋詞《柳永集》的時候,前野老師說如果想進行作家研究,就不能只看他的名作,而要按照年份順序依次讀過去,這樣一來就能有許多發現,這種閱讀方法成為我之后進行現代文學研究的基礎。
在1970年代的日本,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會自己舉辦讀書會。我大學時代的讀書會是在近現代文學方向的研究生尾崎文昭前輩的主持下進行的。每周在中文研究室會聚集十人左右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同進行中譯日訓練,這點與研究班課程一樣,但在前輩們積極的引導討論下,比起研究班課程又多了熱鬧的氛圍。在尾崎文昭前輩的讀書會上,閱讀了香港復刻版的《瞿秋白文集》之中的《餓鄉紀程》。讀書會之后會去小酒館喝著酒,繼續討論。暑假有時也會有三天兩晚的集訓。
決定以革命京劇為對象撰寫畢業論文的杉山太郎,再加上我共兩個本科生,還讀過《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
當時,《朝日新聞》的文化欄目刊登了北海道大學中野美代子教授(1933-)介紹鴛鴦蝴蝶派的文章,我便開始關注這個派別,并在拜讀了幾位作家的作品之后,對張恨水饒有興趣?;蛟S是因為與從父親那了解的北京形象相同,抑或是對《啼笑姻緣》的故事結構入了迷……升至四年級時,拜見了丸山老師并與他商量畢業論文的題目,我說出了自己想寫鴛鴦蝴蝶派的意愿。丸山老師說,這樣也好,因為畢業論文本就該寫學生喜歡的題目,自己還沒怎么讀過鴛鴦蝴蝶派的文章,之后也多少讀一些吧。
之后,我又讀了張恨水的《金粉世家》,但靠當時的漢語水平,讀完全三冊的長篇要花上一個月之久。去中文書籍專賣店時,看到書架上擺了好幾排張恨水的作品,想著這么多書恐怕花上一年的時間也讀不完,不禁擔心起來。雖然蘇曼殊(1884-1918)的文風與張恨水大不相同,但我也很喜歡蘇曼殊的作品。想著蘇曼殊全集只有一冊,讀完只需要半年時間,于是便將畢業論文的題目從張恨水改為了蘇曼殊。作為中日混血的他,以自身的命運塑造了一個多愁的主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