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吉明院士:經濟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氣好也是

編者按:

打開手機相冊,藍天的照片少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藍天常在。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十年間,我國GDP總量增長69%,PM2.5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2%,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但藍天之下,還隱藏著臭氧污染;烈日炎炎,高溫記錄被不斷打破。

2023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南方周末推出“大氣十年”專題報道。沙塵、氣候、碳中和……關于空氣的故事,還在繼續。
“大氣十條”的實施,最主要的擔心是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最終結果證明,不但沒有拖累經濟,反而取得了空氣質量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中國的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PM2.5標準可以從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這是與經濟水平匹配的環境質量,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第二階段目標。

人們想到汽車污染,腦海中想到的畫面總是尾氣管排出的廢氣,但把汽油運到加油站、車輛在加油站加油的過程中,汽油都會產生蒸發性排放,目前全國層面對此的重視依然不足。

我們應該為經濟復蘇到正常狀態感到高興,同時環保監管也不能放松。經濟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氣質量好也是大家的愿望。

責任編輯:汪韜

2022年6月6日,藍天白云下的北京前門一帶。(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圖)

郝吉明院士:經濟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氣好也是

中國大氣環境的治理進程若以十年來計,77歲的郝吉明已走過四個十年。

最近的十年變化最大。GDP總量增長了69%,PM2.5濃度下降了57%。變化起于2013年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大氣十條”,我國第一個針對PM2.5的行動計劃。而早在“大氣十條”頒布前十年,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就已警示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酸雨防治、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大氣十條”“藍天保衛戰”,中國空氣治理的各個階段,郝吉明都深度參與。他說自己的話有時不招人喜歡,有企業老板曾對他說:“你說一句話,我就得追加上億元投資預算?!?/p>

著作等身,郝吉明是中國首位哈根-斯密特清潔空氣獎的獲得者。哈根-斯密特(Arie Haagen-Smit)在1950年代首次發現了霧霾的成因,該獎被譽為空氣污染和氣候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十年又十年,郝吉明的辦公室里擺滿了與學生的合影,他們都已成長為環境領域各界的中流砥柱。在眾多專業書籍和資料中間,“郝爺爺”三個字非常醒目。那是一個巨大的燈牌,年輕人為偶像應援的道具。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受訪者供圖/圖)

“大氣十條”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南方周末:如今回頭看十年前,“大氣十條”出臺對我國大氣治理的歷史性意義是什么?

郝吉明:“大氣十條”是我國第一個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目標的行動計劃。過去一直采取總量控制的策略,但是人民沒有直接的獲得感,因為老百姓看重的是環境空氣質量好不好,而不是減排的數字。所以“大氣十條”把改善空氣質量作為核心,通過制定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倒逼污染物減排,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南方周末:“大氣十條”是第一個國家級環保行動計劃,不只是大氣治理,它對于我國環境治理有什么意義?

郝吉明:過去的環保文件大都由單一部委牽頭制定,國務院辦公廳批準發布,這對于其他政府部門的約束力不夠。大氣污染必須是全社會的行動,不能只靠個別政府部門,因此“大氣十條”從制定到中期評估,再到最終檢查都是由國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