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中國科研邊界拓寬一萬米 丨科創要聞
從C919首次完成商業飛行到神舟十六成功發射,從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到挖掘我國第一口萬米深井,中國的科研足跡“上天入地”,在物理空間上不斷拓寬邊界。到了2030年,中國的航天員還將登上月球,這一步,是38萬公里。
責任編輯:黃金萍
“上天”
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成功。此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9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5次飛行。
? 點評:神舟十六號的乘組人員配置中,出現了真正的專家——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教授、博導桂海潮,他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這是中國航天員作為載荷專家的“首秀”。北航的學生們戲稱這次是見證“導師去太空出差”,同時也說明空間站艙內實驗難度等級有了提高,變得更加專業和有針對性。
5月29日,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務,形成獨立自主的載人月球探測能力。
? 點評: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首次登陸月球的目標,這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于2016年宣布的“嫦娥工程”的一部分。中國的航天人從不食言,一直按照時間表推進。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全面部署開展各項研制建設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飛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孫顯安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