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血液學發展史全國首映丨登攀歲月,獻禮血液學發展
影像留存過去,指點將來?!秳撔鹿浴袊簩W發展史》所記錄的,是中國血液學當初的星星之火。在未來的發展格局中,血液病診療的“中國方案”將在一次次高維度交流中,縮小差距,不斷精進、追逐,乃至趕超,而后繼續反哺未來的研究者們,給予其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成為希望之火。
鮮紅的血液,通過銀白的針頭,從靜脈流向試管……這是沿用了多年的抽血方式。
改變就從這一管血開始。
大約兩小時后,患者可以打印出一份完整的血常規報告,其中主要顯示血液三大類的細胞,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醫生可以通過白細胞或紅細胞的異常,對患者的情況快速進行基礎的判斷。而這些細胞數據,過去都需要靠檢驗科醫生一個個數出來。
同樣是兩小時,現代醫學實驗室可以透過一小塊組織樣本,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等情況??萍嫉淖兏锸沟萌祟悓ρ旱恼J識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國血液學人的不懈努力之下,人們越來越趨近于疾病的真相。
世界上的第一例靶向藥物、第一例單抗藥物均來自血液學。大數據以及創新療法的使用也讓精準治療成為可能。
如果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能夠成功攻克癌癥,那么血液學病房,將會是奇跡最先發生的地方。
《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第四集:《登攀》
“先了解敵人,再消滅敵人”
2017年,57歲的秦阿姨正安心享受著自己的退休生活??赏蝗挥幸惶?,她的身體卻毫無征兆地出現不適。同時,她的脖子上也出現了一些小腫塊。在社區醫院問診后,秦阿姨來到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就診,可結果卻猶如晴天霹靂,她患上了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
由于秦阿姨的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其他病人打一個療程的化療能夠消下去的腫塊,秦阿姨打了兩三個療程還是效果甚微。就這樣先后經歷了12次化療,但病情依然反反復復,不見好轉,嚴重的時候,連下床都非常吃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黎接診秦阿姨時,秦阿姨的病情并不樂觀,王黎解釋:“在真實性研究里顯示,對于這樣一線或者二線兩個療程以上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稱為難治性,一旦達到了難治性這個診斷的話,患者的中位生存只有6個月,所以她的預后是很差的?!?/span>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黎
秦阿姨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找到當時主治她的兩位醫生,對他們說:“趙主任、王主任,我這一下子就被這個病打趴下,我不甘心,你幫我想想,再想想辦法?!?/span>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記得:“當時秦阿姨在化療期間已經養成了習慣,隔一段時間就摸一下自己的脖子,腫塊消下去就說明化療有效果,但她每次都只能感覺到腫塊越來越大。”可惜的是,秦阿姨前后換過三個種類的化療藥物,都無法對她產生效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
此時,瑞金醫院正醞釀進行一項全新療法的臨床試驗,該療法起源于美國,被稱為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這種療法主要針對人類的免疫系統,在這套系統中,T細胞是主要監管者,它具有強大的攻擊力,能夠識別并捕殺血液中的問題細胞。但在癌癥患者的免疫系統中,狡猾的腫瘤細胞卻能夠逃離“監管”,無限增生,最終將宿主的生命吞噬。趙維蒞解釋CAR-T的關鍵機制“是把患者自體的免疫細胞從身體當中分離出來以后,給它裝一個探頭,裝一個腫瘤細胞的靶點。然后當它回到身體當中,它就去能夠去尋找腫瘤細胞,一舉把它去殺滅”。
2018年10月,趙維蒞主導的CAR-T靶向治療注冊臨床試驗,秦阿姨也成為首例注冊臨床研究入組的患者。治療過程中,趙維蒞教授隨訪患者的神經系統是否存在不良反應,當時布置給患者的任務是看她能否正常握筆寫字。后來,同事遞來秦阿姨寫的紙條,上面寫著,“感謝我的醫生,我相信我能好起來?!?/span>
讓所有人感到振奮的是,秦阿姨的癥狀很快便得到了緩解,各項血液指標也開始恢復正常。趙維蒞欣喜這些來源于創新的進步。在她看來,無論是創新藥物的研發,還是創新療法的運用,都可以為患者帶來很大的收益。但更為重要的是,科研的創新不能脫離臨床所需,而是需要和臨床實踐相輔相成。
“先了解敵人,再消滅敵人”,這套簡單的邏輯,在醫學領域,實踐起來卻異常地艱辛。費城染色體在1960年就已發現,可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靶向藥,卻到21世紀才正式問世。如何能夠把科學的語言轉化為臨床可操作的創新的策略,始終是世界各國致力于研究的難題。
2020年12月19日,瑞金醫院的轉化醫學中心正式啟用,試圖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及公共衛生之間的固有屏障,并在它們之間建立起直接關聯。趙維蒞把它視作一個為每一位患者找出最合適的治療藥物的平臺?!氨M管我們還做不到100%治愈,但我們可以從50%進步到80%-90%,未來我們希望縮小與100%的距離?!边@就是轉化醫學能夠做到的事。
打破屏障
以淋巴細胞功能為首的免疫系統是人體一支非常重要的防御部隊,中國血液學研究者愈加關注這個系統運作的細節。
盡管疾病進程已經到達了難治性,但秦阿姨仍然是幸運的。在CAR-T手術中,需要先采集秦阿姨體內的T細胞,之后再送去第三方公司進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再回輸給秦阿姨。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等待時間,而很多患者經不起這樣的等待。
而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CAR-T依舊存在費用貴、特異性高、制備難等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黃河闡釋晚期患者們遇到的兩難情況:“很多病人都到了非常晚的階段,他的疾病已經不允許能夠接受這樣一個淋巴細胞的提取,或者他等不到這個時間?!睘榱私鉀Q這一系列問題,中國的血液學工作者從未停止研究和實踐,孜孜不倦地開發新的技術手段。據權威雜志的最新統計,在中國進行的CAR-T試驗數量已經超越美國,來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黃河
“創造機會,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是黃河從醫多年來致力于完成的使命,他相信精準治療、靶向藥物的發展能夠切實地幫助到患者,“我們現在做的是一個通用型(T細胞),也就是從正常的供者中提取細胞來制備。如果通用型能夠制備成功的話,那我們能夠大大降低成本。因為一個正常供者制備一次,就可以給100個人用”。
血液學一直走在轉化醫學的前列,世界上的第一例靶向藥物、第一例單抗藥物均來自血液學。黃河深感轉化醫學、精準治療在血液學領域擁有重要的意義,“血液病一直是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在醫學的基礎研究發展的基礎上,能夠做到更好地解析疾病的特點,找到它的特殊靶點,來制備一些特殊的藥物,做到精準治療?!鄙锛夹g上的突破,建立新靶點進行研究,不僅能夠提升藥物的臨床可及性,也可以降低藥物價格,讓患者“用得起,用得好”。
盡管CAR-T等治療手段已經成為血液疾病特別是難治性、復發疾病中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王建祥認為這還遠遠不夠。中國血液學發展的不均衡、龐大的患者群體、復發以及相關并發癥等,都是血液病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遠遠沒到滿足的時候。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王建祥
王建祥表示:“整個學科發展并不是你一枝獨秀就可以,而是依賴于我們國家的整體醫療水平,比如基礎研究的水平、藥物研發的水平?!?/span>
制造出高質量的、國人用得起的,且非常安全有效的創新藥物是中國血液學者努力的方向。王建祥說:“我們研究了一大批的CAR-T技術,這些CAR-T所用的抗體的序列全是我們自己的,而不是使用國外的,這樣具有我們的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CAR-T技術,讓我們能夠實現我們的目標?!弊灾髦R產權有助于精準治療藥物以更低的價格向全國普及。技術和概念的積累才能為“轉化醫學”提供更好的發展土壤。
“人總是要跟隨著時代一起進步的,”王建祥說,“每個時代的起點不同,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追趕,用我們的科研和思維能力來證明,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越來越高的?!?/span>
小樣本,大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中國血液病患者已經超過400萬,且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巨大的人口基數讓原本被稱為“罕見病”的血液病成為了“常見病”,而龐大的患者群體中潛藏的發病機制,是現代血液學研究者試圖找出的規律。
“如果是十幾二十年前,血液病患者可能覺得是自己‘命不好’,但現在再往回看的話,我們會首先思考,他是不是可能是因為一些不好的基因突變,才導致了他當時會出現疾病的進展或者是難治?!鄙虾=煌ù髮W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許彭鵬回憶多年來接診思路的變化,醫生們愈加關注血液病發病的本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許彭鵬
通往血液病真相的這條路并不好走。每一位患者的疾病都有個異性,而將數百萬份患者病例進行整合分析,看似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南方醫科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劉啟發卻覺得大樣本量看似復雜無序,實則卻蘊藏著大量的“必然”在其中?!拔覀兝么髷祿?,去發現新的、我們利用小樣本量不能發現的一些東西,無論是診斷還是醫治,跟這個疾病發生的相關因素,我們通過對大數據整合以后,建立一定的模型,再通過我們的臨床試驗去歸納?!?/span>
南方醫科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劉啟發
如今,只需在患者身上提取一小塊組織標本,溶解后進行離心等等步驟,兩個小時內,就能抽提出一份DNA溶液。血液學正在步入分子靶向時代,在血液學研究者逐步理清基因突變對疾病進程的影響之后,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生物醫學的蓬勃發展讓劉啟發內心燃起希望,可能下一個四十年,腫瘤領域就可以迎來“無化療時代”,醫學上能夠有更精準、更安全的“武器”幫助人們抵抗疾病,這也是他最大的期待。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加持使得血液學發展處于巨大變革之中,中國的血液學工作者,正奮力在計算機創造的數字化世界里走得更前、更遠。劉啟發認為:“數字化方面,不但對我們血液系統疾病,還對其他疾病,對我們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是很重要的?!?/p>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所院長程濤認為,血液學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具有很大借鑒意義?!捌鋵嵮簩W一直是整個醫學領域科技創新最前沿、最具開拓性,也是應用成果最多的一個領域。我相信,將來的數字醫療、智能醫學可能最早都是發生在血液領域?!彼硎?,通過血液系統可以評估人體的健康狀態,實現疾病的早期預警與有效干預,“血液學系統具備這樣的潛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所院長程濤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血液學研究者始終秉承著這樣的理念,迎接著新的挑戰。
曾經,陸道培帶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出發,完成了亞洲首例骨髓移植手術;阮長耿在燭缸中點亮蠟燭,培養出我國第一組抗人血小板模糖蛋白單克隆抗體,也讓中國血液學研究的前路亮起一束光……
這是一段通往血液真相的探索之旅,旅途中或許充滿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曲折、逆境與黑暗,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過程中的點滴卻也包含了中國人的夢想和情懷、傳承與創新。
今天,實驗室的高通量測序儀、先進的運算儀器代替了那些曾經需要手動計算的復雜流程,但血液學人初心不改——治病救人,永遠放在首位。如今的中國血液病患者,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
影像留存過去,指點將來?!秳撔鹿浴袊簩W發展史》所記錄的,是中國血液學當初的星星之火。在未來的發展格局中,血液病診療的“中國方案”將在一次次高維度交流中,縮小差距,不斷精進、追逐,乃至趕超,而后繼續反哺未來的研究者們,給予其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成為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