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間放映者的公共放映故事
周一認同紀實影像項目CNEX的理念,紀錄片是“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br />
“網絡上聊一百天,你也不知道對面是什么人,見面坐下來聊天,十秒鐘你就知道跟對方合不合拍。在網絡上,觀點不一致會互噴,線下討論,即使吵起來,也是心平氣和地溝通,線下空間是有意義的”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南昌
責任編輯:陳雅峰
瓦子工廠二樓放映廳,背景墻上掛滿”影星的照片(受訪者提供/圖)
廢物故事
導演鄭儀飛映后交流時說“‘廢物’,可能既是一種自嘲,也是一種宣言?!?/em>
平流層以下
FIRST主動放映 南昌瓦子角17號
2023.5.13(周六) to 14(周日)
看到這則影展公告,我特別驚訝。上大學以前,我在南昌生活了18年,印象中南昌與電影節、音樂節等當代青年文藝活動毫不相關。如果地標建筑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某些文化特質,千年以前,南昌最令人矚目的建筑是滕王閣;新中國成立后,是八一廣場和八一起義紀念館;2006年,我念小學的時候,南昌建了國內最高的摩天輪,每到夜晚,它在空曠的贛江邊發出閃亮的霓虹燈光。
我對瓦子角17號(以下簡稱“瓦子”)充滿好奇,為了這場影展,時隔多年我再次來到摩天輪下。避開游客,從一旁的小路走進一棟白色建筑,一間寬敞的展覽室就是這次的放映地點。銀幕是一塊固定在鋼架上的大型白色幕布,觀眾席是幾排臨時擺放的座椅,但影展的票價讓人挑不出錯兒,30元兩場,下午的室內場,加上晚上的露天放映。
“平流層以下是對流層,對流層是已知生命和人類生活的空間?!薄巴咦印钡闹骼砣酥芤挥每破粘WR的口吻來解釋影展名稱,像一個故弄玄虛的玩笑,又像是意蘊深遠的布道。
周一選的兩部長篇作品都是小城鎮的故事,《之后的一周》背景在廣東潮汕,兩個女孩決定一起輟學去廣州打工,出發前她們在小鎮游蕩了一周;《廢物故事》發生在隴西,一個少年想成為說唱歌手,他在小鎮四處晃蕩,發呆、創作、觀察生活。周一容易被這樣的故事觸動,他不羞于說出自己小鎮青年的身份認同。
映后交流環節,周一請來本地青年導演做主持、高校學者做嘉賓,兩部作品的導演沒有來到現場,一位提前錄制了視頻短片,一位進行了現場連線?!巴咦印钡挠^眾對映后習以為常,發言時長超出預估,周一仍然流露出導演未能到場的遺憾。
“瓦子”以往的活動預告顯示了周一對于導演親臨的渴望。5月11日“瓦子”放映《鮫在水中央》,導演魏東宸來現場交流,周一特意介紹,“瓦子成立以來第一位院線到場映后的省外導演?!?022年12月2日,“瓦子”放映《不要再見啊,魚花塘》,周一期待地寫道,“這應該是2022年第一位抵達南昌的導演,也許也是唯一一位?!钡驗樾鹿谝咔?,牛小雨最終沒來,隔著屏幕完成了交流。
以民間放映者的身份邀請導演,周一被拒絕過很多次,“這不正常嗎?就是你誰呀,為什么要跟你連線?”第一次成功是2020年7月放映《生活而已》,導演魏曉波同意進行約半小時的電話連線。周一發現這件事好像沒有那么難,之后的邀約也越來越順暢,“我們2019年成立的時候,一位導演都沒連線,2020年連線了三四位,后來就有很多了?!?/p>
周一把順暢的原因歸結為“做了一些勇敢的決定”和“堅持了某些東西”。盡管這些“決定”和“堅持”有時候讓人匪夷所思。比如,他在不確定的時候辭掉了穩定的國企工作,在被稱為電影院寒冬的時期專心經營“瓦子”,在新冠疫情期間隨時可能封控的情況下策劃了兩屆“瓦子”的影像周。
周一的理由是:“世界不正常,我們要正常?!?/p>
八月
看,把那長長的繩索,連成一段光芒的歲月,聽,呼嘯的風……
在創立“瓦子”以前,周一是一名普通影迷。讀大學的時候,他用筆記本電腦“刷”完了豆瓣電影TOP250排行榜,畢業后在濟南、北京、天津工作,開始接觸公共放映。
放映《鮫在水中央》時,導演魏東宸來到現場交流,是為數不多來到“瓦子”現場的導演(受訪者提供/圖)
周一印象最深的是看張大磊的《八月》,影片發生在一個燥熱的小城夏天,通過不知愁的少年呈現改革背景下父輩的掙扎和悲傷。那是2016年FIRST主動放映濟南站的活動,周一沒看懂,但看哭了?!澳翘斓膱龅睾懿?,大白天放,光都沒遮,照在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