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學家的縝密,文物學家的慧眼:說施萍婷老師的治學
施老師治學的一大特點,是從目錄文獻學入手,用文物學家的敏銳眼光審視研究對象。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從志愿軍戰士到著名敦煌學家
著名敦煌學家施萍婷教授,1932 年出生于浙江永康縣。1949 年 5 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二野戰軍3兵團12軍34師戰士,1951 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1954年朝鮮戰場歸來。1956 年進入蘭州大學歷史系學習,因院系合并,轉入西北師范學院歷史系學習。1959 年尚未畢業就提前到蘭州藝術學院工作。1961 年蘭州藝術學院撤銷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先后擔任資料室主任、考古室主任,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長,直至 1995 年離休。1999 年被蘭州大學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培養了十四名博士研究生。
1949 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留影。
敦煌學以地名學,研究范圍很寬泛,主要包括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獻。敦煌石窟主要指莫高窟南區北區七百多個石窟、四萬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畫、近三千座雕塑等,敦煌文獻指藏經洞出土的七萬多件4-11世紀的寫本文獻(少數刻本)。所以敦煌學家幾乎都是在某一領域有比較精深的研究,比如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壁畫雕塑,敦煌歷史、宗教、文學、語言等。施萍婷教授對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獻都有精深的研究,因而在敦煌學界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在敦煌文獻學領域,她編有《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2000),這是學習和研究敦煌學必不可少的案頭工具書;在敦煌石窟和壁畫研究領域,她有《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和《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四二八窟》(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在敦煌佛教研究領域,她有《阿彌陀佛的中國之路》(上海人民出版,2007)。她的論文集《敦煌習學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和《敦煌石窟與文獻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集中展示了其精深厚重的研究成果。
我和施萍婷老師認識很久了。1986年,我陪同福建師大的黃壽祺先生、北京大學袁行霈先生和謝冕先生、中國社科院江楓先生和陳素琰先生、西北師大孫克恒先生到敦煌莫高窟參觀,這是我第一次到莫高窟,施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幾個洞窟。當時我對敦煌毫無所知,僅有的一點敦煌學常識來自于幾年前讀過的張錫厚先生的《敦煌文學》。之后,我幾乎隔一兩年就到敦煌去一趟,也見過幾次施老師。施老師是敦煌學專家,她嚴肅,優雅,謙遜,和藹,講話一板一眼,一絲不茍,節奏感很強。她對莫高窟的形制、內容了如指掌,隨口說出具體數字,準確無誤,令人佩服。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跟施先生一起在港臺參加過幾次學術會議,聽施老師說話的機會更多。施老師的學術成果,主要發表在《敦煌研究》上,而《敦煌研究》自1980年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