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所謂全面脫鉤和去全球化是不現實的”丨首席訪談⑨
“達沃斯論壇”討論的所有話題,都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有深刻關聯,都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要民生話題。
中國的很多動向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從跟隨者、參與者逐漸成為定義者之一。這都需要通過多方對話與合作加以實現。
只要存在資源稟賦、熟練技術工人可獲得性、技術水平、基礎設施、勞動力成本等差異,就會存在國際的分工與合作,就需要國際貿易,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長期來看,政府或許可以加速或減緩全球化的進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轉。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廖浩倫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
時隔四年,“夏季達沃斯年會”重啟迎賓,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2023年6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宣布:國務院總理李強將于6月27日出席在天津舉行的第十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其間,李強總理將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會見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等外方嘉賓,并同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代表對話交流。
此前的2023年6月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年會”)將于2023年6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舉行,主題為“企業家精神:世界經濟驅動力”。
作為全球頂流政商學等各界的全球對話平臺,世界經濟論壇是全球各界觀察世界政經動向的風向標。在其52年歷史中,世界經濟論壇在推動地區和平發展、經濟全球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等許多全球重大公共議題上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曾是德國統一、南非民族和解和巴以和平談判等重要歷史時刻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面臨后疫情時代更加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百年變局,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號召力如何?它的議題經過了怎樣的論證過程?推而廣之,世界經濟論壇還能推動全球重大公共議題的破題嗎?
夏季達沃斯年會開幕前夕,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接受了南方周末獨家專訪。他是世界經濟論壇首位來自本土的大中華區主席,曾任IBM大中華區董事長。
他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經濟越是處于困難時刻,越需要激發企業家精神。因此,本次論壇主題確定為“企業家精神:世界經濟驅動力”,核心目標就是重新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活力,通過政府與企業對話、東西方對話等各種對話探尋經濟復蘇之道。
規模規格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南方周末:時隔四年,2023年夏季達沃斯年會終于重啟線下論壇迎客。目前論壇籌備情況如何?與往屆相比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陳黎明:4年來,世界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新冠疫情和地緣沖突等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去全球化風險深刻改變著世界。經濟衰退、脫鉤斷鏈、通貨膨脹、糧食和能源供應等新問題層出不窮,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長期挑戰仍需面對,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發展也備受關注。
對世界經濟論壇來說,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將繼續秉持“中立且公正”的立場,繼續推動政府與企業對話、東西方對話等各種對話,寄望解決世界共同面臨的短期和長期挑戰。為此,本屆年會將匯集來自商界、政界、學術界、社會組織和國際組織的一千五百多位全球領袖和創新人士,通過一百五十多場高水平對話活動,尋求因應之道??傮w上看,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基本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為辦好此次論壇,在籌備階段,天津市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很短時間內動員了很多政府機構,編制了八百多個行動計劃,并逐一部署落實。國家相關部委也對論壇準備工作給予了許多指導、支持和協調。目前,所有場館的準備工作都在按部就班進行中。
南方周末:這么說,正如外交部長秦剛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透露的“前來參會的各國企業家爭先恐后”,為什么這么“爭先恐后”?
陳黎明:這次新領軍者年會的確吸引了眾多企業家與會,同時還有多國領導、政府高層代表、學術界代表、媒體領袖等踴躍注冊參會。
如前所述,4年來,世界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人們面臨著通貨膨脹、糧食和能源供應、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等短期和長期挑戰,需要世界各國共同解決。世界經濟論壇致力于提供一個中立且公正的對話平臺,多年樹立的信譽吸引著參會者們來到今年年會,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與此同時,本次夏季達沃斯論壇是時隔四年后重歸線下舉辦?;谶^去13屆夏季達沃斯的巨大影響力,我們預計,這四年積壓的對話與合作需求都將借這個機會重新在本屆年會上釋放出來。
所有主題與每個人切身利益深刻關聯
南方周末:我們注意到本屆夏季達沃斯年會設置了6個核心主題:重啟增長、全球背景下的中國、能源轉型和材料供應、保護自然和氣候、后疫情時代的消費趨勢以及部署創新。為什么確定這樣的六大主題?
陳黎明:近年來,全球的企業和企業家不僅遭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挑戰,而且也受到來自營商環境和輿論環境方面的新挑戰。因此,如何在應對這些新挑戰的同時加快推進重大的共同目標,是全球決策者思考的首要問題。
本次論壇的核心目標是重新激發亞洲和世界各地的創新活力和企業家精神,探尋經濟復蘇之道,最終確定新的行業模式和合作伙伴關系,推動世界經濟邁向更加平等、更可持續和更有韌性的未來。
為了推進這一目標,我們設計了這六大主題。重啟增長、能源轉型、保護自然與氣候,是全球面臨的最迫切問題。后疫情時代的消費趨勢,是疫情后的重啟與復蘇之時,我們面臨的新趨勢,也是新機遇。部署創新,是討論如何利用科技帶來的便利,規避科技帶來的風險。全球背景下的中國,是夏季達沃斯最顯而易見的主題之一。我們希望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對話。實際上,本屆夏季達沃斯討論的所有話題,都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有深刻關聯,都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要民生話題。
南方周末:這些主題確定之前經過了什么樣的論證?
陳黎明:在議題的設置過程中,我們是通過反復討論推敲、廣泛收集內外部各方的意見,了解他們對哪方面的話題感興趣,并將其納入我們的考量范圍之內。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整合,最后確定下來。
南方周末:你們希望通過本屆年會達成怎樣的效果?或者有什么期待?
陳黎明:我們期待通過本次夏季達沃斯論壇能夠促進利益相關者在重要議題上的對話與互動,以改善合作。
施瓦布教授很有前瞻性
南方周末:夏季達沃斯年會至今已舉辦13屆,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一個重要平臺。事實上,1979年至今,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友好關系。這種友好關系幾乎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共進。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教授被授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這種互動關系中,施瓦布教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陳黎明:早在1978年秋季,克勞斯·施瓦布教授便敏銳洞察到中國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他第一時間邀請中國參加1979年的冬季達沃斯論壇。當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了論壇,引發了參會者的廣泛關注。
這是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長期友好關系的開始。自此,中國每年都會派代表參與達沃斯論壇。到2005年,施瓦布教授提出舉辦“中國夏季達沃斯”的設想,希望把夏季年會發展成與冬季達沃斯年會規模、影響相當的大型國際會議。同年,世界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辦了“中國企業高峰會”,我本人當時作為跨國企業代表也出席了那次會議。2006年,論壇在北京設立辦事處。2007年,世界經濟論壇在大連舉辦了首屆“新領軍者年會”。
南方周末:為何如此重視中國?
陳黎明:施瓦布教授很有前瞻性。
1978年,中國GDP只占全球GDP1.74%;但是四十多年后,中國GDP占比已達全球GDP20%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的確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擺脫了絕對貧困,包括我本人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我出生在新疆石河子農場,成長于非常艱苦的環境,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而所有這些都是我當初根本想不到的。
施瓦布教授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預判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將成為快速崛起的新興力量。很顯然,他的這一預判的確是遠見卓識。
“真正的進步需要持續的承諾”
南方周末:什么原因促使夏季達沃斯論壇在中國長期扎根?
陳黎明: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經歷了巨大的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變革,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對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范圍內的合作伙伴來說,尋求了解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機遇和風險時,更加需要洞察力。
同時,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對全球增長和繁榮至關重要。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所奉行的合作態度,對于解決包括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在內的全球性問題也至關重要。
換個角度看,自1979年開始,論壇既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快速崛起,也在推進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論壇為中國提供了一個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時也為世界搭建了一個了解中國的舞臺。
南方周末:你說“(論壇)也在推進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能具體講一兩個最典型的例子?
陳黎明:一兩個例子無法概括。論壇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真正的進步需要時間和持續的承諾。
自從1979年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達沃斯論壇之后的44年里,不計其數的中國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學術界代表等,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平臺上自由、平等地與來自全世界的政界、商界、學界同儕,就當下世界上最重要的議題進行交流,而這些參會的中國官員直接影響著政策的制定,商界領袖們則掌控著中國最重要的企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界經濟論壇不僅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快速崛起,也在推進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做出了一份貢獻。
南方周末:還會有哪些深化合作的計劃?
陳黎明:展望未來,面對國內國際新的復雜形勢,論壇仍將繼續致力于為中國提供解決問題的平臺,促進公營部門和私營企業之間、東西方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塑造中國與世界共同的未來。我相信,論壇與中國的合作會越來越深度,越來越廣闊。
南方周末:論壇與廣東和廣州也有著多年的友好往來。2016年,施瓦布教授曾到訪廣州,稱廣州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佳實踐地”。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地區,更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應用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成果最成功的地區之一。論壇如何延續和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交流?
陳黎明:首先,我代表論壇熱誠歡迎廣東省、香港、澳門地區及大灣區其他各市政府繼續參與包括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內的各項論壇活動。
過去幾年特別是疫情期間,世界經濟論壇在中國的項目一直在有條不紊推進中,例如“行走的達沃斯”系列,我們已經組織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代表到訪北京、浙江、海南等多個省市,與當地政府舉辦政企交流會,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未來,我們希望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與更多的地方政府開展合作交流。
“應該有更多中國企業參與”
南方周末:施瓦布教授和論壇始終倡導和平、合作、可持續發展、包容性增長,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這些都與中國的主張高度一致。在達沃斯這個世界舞臺的對話中,中國目前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陳黎明: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政治、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等許多領域都扮演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中國的很多動向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
與此同時,全球治理體系也在發生深刻變革,中國從跟隨者、參與者逐漸成為定義者之一,也都需要通過多方對話與合作加以實現。
在此過程中,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也在致力于成為東西方的橋梁,為加深理解、避免誤判,加速合作、回避壁壘,加強對話、規避沖撞,發揮我們的綿薄之力。
南方周末:那么,從世界經濟論壇兩組(以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為主的“合作伙伴”體系和以成長性企業為代表的“新領軍者”)中國企業會員的變化和你們評選的“燈塔工廠”“科技先鋒”等榜單中的中國企業來看,中國經濟結構在如何改變?與世界同頻嗎?
陳黎明:坦率地說,參加論壇的中國會員企業數量偏少,并沒有充分代表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及發展現狀。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中國企業參與到世界經濟論壇的平臺,讓更多中國聲音被世界聽到。
既然你提到了“燈塔工廠”和“技術先鋒”這兩項評選,我想先簡單做個介紹?!盁羲S”項目旨在遴選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尖端技術應用整合工作方面卓有成效、堪為全球表率的領先企業,其中首要的指標是積極采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包括數字化、自動化、先進分析、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凹夹g先鋒”計劃表彰來自世界各地的早期到成長階段的公司,這些公司參與使用新技術和創新,將來會對商業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我注意到,中國企業近年正持續發展中國智造,突破技術難點,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世界的焦點。截至2022年10月底,論壇一共評選出的150家“燈塔工廠”中,中國就占了50家。最新一批“技術先鋒”中,中國企業數量也位居世界第二。此外,中國的入榜企業在智能制造、數字化、新技術應用等方面表現出色的同時,也逐漸在綠色低碳領域走在前列。
南方周末:既然“燈塔工廠”和“技術先鋒”榜單中的中國企業數量居前,為何世界經濟論壇兩組中國企業會員偏少呢?
陳黎明:準確來說,中國會員企業的絕對數量并不少,但是沒有充分代表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及發展現狀。以中國現在在全球舞臺扮演的定義者之一的角色,應該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世界經濟論壇的平臺上來,與論壇全球的會員企業一起,共同交流,互相借鑒,促進合作,不僅可以使自己的企業收獲成長,同時也共同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2018年在天津舉行的第十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會場。
只有經濟對話成為各方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南方周末:不僅在中國,達沃斯論壇已然是世界頂流人物對話交流平臺的大名片。小小的達沃斯鎮因論壇而成為世界的焦點。你認為,世界經濟論壇吸引力的關鍵是什么?
陳黎明:如前所述,世界經濟論壇是致力于推動政府與企業合作、東西方合作的國際機構,一貫秉持“中立且公正”的立場,為參會各方提供了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對話環境。在52年發展歷史中,論壇信守了承諾,因而建立起牢固的信譽,并為各方所認可。正是基于對論壇的信任,眾多國家元首、政要、商界領袖、專家學者、青年才俊等這些群體才會愿意匯聚到這里,持續地參與到論壇的對話中。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許多重大議題,例如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經濟增長等全球共同面對的長期和短期問題,無法由一個或某幾個國家獨立解決,同樣也無法只由政府或者只由企業解決,需要匯集世界各國的力量加以應對。只有推動政府與企業合作,將來自各方的利益相關者集合起來,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進行平等及卓有成效的對話,才有助于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
南方周末:現在各種論壇或對話組織很多。達沃斯廣被接納意味著什么?
陳黎明:當今世界,各種對話機制層出不窮。但我們也注意到,政治對話容易淪為相互指責,軍事對話容易淪為互秀肌肉,技術對話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只有經濟對話成為各方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世界經濟論壇為世界各國共同探討解決問題提供了平臺和路徑,在當下世界可以扮演更加積極更加重要的角色。
論壇本身也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和創業精神,這有助于贏得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匯聚有能力推動這些變革的人士,從而達成相互理解和廣泛共識,并在必要的情況下共同采取行動。
全球化進程絕不會逆轉
南方周末:回顧歷史,論壇確實見證了很多全球歷史性時刻,推動了很多重要議程,孕育了很多重要協定。作為一個非政府的國際組織,論壇通過怎樣的機制運營它的全球號召力?
陳黎明:世界經濟論壇誕生于1971年1月,并于上世紀70-80年代發展壯大,得益于二戰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目標,對話與合作成為解決爭端的首要手段。得益于論壇和施瓦布教授前瞻性的眼光,論壇的邊界從歐洲走向世界,從經濟走向多元,例如邀請中國代表團參加冬季達沃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等成功實踐,都有助于論壇逐步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和信譽度,成為各利益相關方可依托的對話平臺,能夠匯集政界、商界、學術界的領袖,也是公眾希望參與的平臺。
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正式更名“世界經濟論壇”。此后不久,隨著冷戰結束和東西方關系日趨緩和,論壇及施瓦布教授推動了很多重要議程,孕育了很多重要協定,例如兩德統一、南非民族和解、巴以和平談判等。
近年來,論壇特別關注新生力量。比如“新領軍者”社區匯集前瞻性企業,這些企業倡導并支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采用新型商業模式、新興技術和可持續增長戰略。再如論壇的全球杰出青年和全球青年領袖社區,均由具有遠見、勇氣和影響力的杰出青年組成,他們可以推動世界發生積極變化。
南方周末:歷史上,論壇確實在很多領域成為全球對話合作的平臺,但近年來競爭大于合作,保護大于開放,脫鉤多于融合。近5年來,世界經濟論壇是否確實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了世界各方在經濟領域的合作,還是有無力感?
陳黎明:企業之間、國家之間,競爭是常態,也是激發創新的重要手段,社會得以進步。市場競爭和經濟全球化確實伴隨一些問題的出現,比如貧富差距擴大、資源掠奪、貿易不平衡等,但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途徑不是去全球化,而應該在國際體系中通過對話加以解決,通過規則加以調整。
只要存在資源稟賦、熟練技術工人可獲得性、技術水平、基礎設施、勞動力成本等差異,就會存在國際的分工與合作,就需要國際貿易,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遺憾的是,近年來某些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政府強干預大行其道,很多企業深受其害,最終受傷害的其實是消費者。在去全球化道路上,一些國家已經付諸行動。但從長期來看,所謂的全面脫鉤和去全球化是不現實的。政府或許可以加速或減緩全球化的進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轉。
去全球化也不利于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發達國家需要更大的市場去變現科技創新的巨大投入,而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發達國家的科學與技術以改善本國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我相信,沖突對抗、拳腳相加并不能解決問題,飛機加大炮只能帶來創傷,無助于解決糾紛。在國際關系中,只有對話與合作才能解決問題,任何沖突雙方最終都要回到對話桌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也不愿意“選邊站”,因為這會導致整個世界的效率低下。
正是秉持這些信仰,論壇希望可以提供一個獨立、公正、中立的對話平臺。雖然論壇主要關注經濟領域,但經濟與所有領域都密不可分。
南方周末:很好的愿望,但致力于研究和發現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交流與合作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初衷和宗旨。請問,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大問題是什么?你認為有解嗎?
陳黎明:世界經濟發展的確面臨很多問題,短期比如貿易不平衡、地緣政治沖突、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長期比如氣候問題、能源轉型、環境問題。但是其實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是相同的,就是將所有利益相關方聚集到一個公正開放的平臺上,進行坦誠平等的對話,促進相互了解,加強合作。這就是世界經濟論壇正在做的事情。
2018年在天津舉行的第十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會場。
有影響力的人應發揮更積極作用
南方周末:我們說回企業與經濟問題本身。論壇的會員既有以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為主的“合作伙伴”體系和以成長性企業為代表的“新領軍者”體系,從這兩組會員體系歷年的變動中,如何反映世界經濟的演進?
陳黎明:可以肯定的是,論壇的會員并非只對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開放,更重要的要看企業的質量和所屬行業??鐕疽话愣季哂幸欢ǖ囊幠?,在全球都會有其影響力。新領軍者,作為后起之秀,是未來的生力軍,也是世界的新希望。很多跨國公司都是從卑微的起點,逐步長大成為巨頭的。
在我看來,過去一段時期論壇的會員變化趨勢與世界經濟的演進趨勢大致一致,即從制造業為主逐步加入了互聯網與科技企業,同時不斷有創新行業的領導者加入進來。比如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聯席主席共有10位,其中5位是來自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金融科技等創新行業的創始人或首席執行官。
南方周末:很多人認為,論壇是世界政要和超級富豪俱樂部,因為它匯聚了全球最頂流的政商學等各界人士。你如何看待這個評價?
陳黎明:我不敢認同。論壇的確匯集了世界頂流最頂尖的政商學界、意見領袖和青年領袖,這是事實。正因為這些人在改變世界的進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也應承擔更大的責任,因此把他們匯集在一起,對世界的影響會更大。無論哪一屆論壇,我們設定的所有話題都與民生密不可分,都是民生問題。
這些民生問題可能是長期的,比如說像氣候變化,它會影響到世界所有人。再比如,全球經濟未來增長會影響世界所有人,糧食供應可能會影響相當一批人,能源供應、能源轉型也會影響到世界所有的人。
這些人在世界上有這樣的影響力,他們應當在改變世界、人類面對的共同的話題上發揮更加重要、更加積極的作用。
我們不能夠只看到硬幣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