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立法加快,國家為何有如此緊迫感?丨快評
以“AI換臉”為例,“平臺強制標注”的技術補丁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建議;就知識產權問題,歐盟《人工智能法》的協議要求ChatGPT披露其用于開發的受版權保護的材料,美國版權局宣布“純AI生成內容不受版權保護”,這都是很具針對性的立法實踐;而在“AI詐騙犯罪”已出現之際,如何像打擊電信詐騙一樣打擊黑科技騙子,也是立法監管的重頭戲。
(本文首發于2023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辛省志
數月以來,以大語言模型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陣陣狂潮,帶來驚奇、歡呼、擔憂、恐懼的多重反應。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更新迭代,自然引發了監管呼聲。日前,國辦發布“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其中預備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人工智能法草案”,就此引發公眾矚目。
2023年3月,以馬斯克為首的企業界人士聯署公開信,呼吁立即暫停AI大模型研究至少六個月;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OpenAI公司CEO奧特曼也表達了“主動求監管”的態度。國家網信辦2023年4月11日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目前向社會征求意見的工作已結束,也可視為中國立法監管人工智能的初步嘗試,屬政府立法。
國務院立法工作,大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