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八百年,只剩百余人,一個地方戲曲的漫長求生

隨著泉州成為熱門旅游城市,外地觀眾越來越多,梨園劇院的票房持續好轉。但即便是這樣,現在每一場梨園戲演出,仍然需要政府補貼才能維持下去。

更緊迫的情況是人才流失。外面的世界誘惑太多,隨便接幾場商演,掙到的錢就讓劇團里的固定工資相形見絀。

(本文首發于2023年6月15日《南方周末》)

發自:福建泉州

責任編輯:劉悠翔

“搶救梨園戲,不是必須,而是緊急?!备=ㄊ±鎴@戲實驗劇團團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曾靜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23年,曾靜萍60歲,她在梨園戲舞臺上表演已經超過四十年,憑借出演《董生與李氏》《御碑亭》,她兩度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年跟她一起進入戲校學梨園戲的三十多人,包括她在內,只有四個人還在堅持;而維系梨園戲藝術命脈的演藝人才(包括導演、編劇、后場樂師等),也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曾靜萍所在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則是唯一一支從事梨園戲專業演出的劇團。

梨園戲《蔣世隆》之一折《宿店》。 (受訪者供圖/圖)

梨園戲,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梨園戲曾風靡宮廷舞臺,也與歌舞興盛的世俗生活、泉州豐富的民間信仰以及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因此保存了宋元時期戲劇的文獻和活態資料,是體察南戲文化及閩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藝術形式。

福建是眾多華人華僑的故鄉,早期閩籍移民對這片故土的情感記憶,大多來自梨園戲。著名梨園戲編劇王仁杰在《梨園一曲催人醉,菲華父老盡望鄉》一文中,寫到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在1980年代赴菲律賓馬尼拉演出時的情景:“馬尼拉市及其周圍聚集著數十萬華人,他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聽到《陳三五娘》等劇目時,如海的鄉戀,一下子被引發出來,人們熱淚盈眶,或淺唱,或高吟地與演員們唱和起來。這支龐大的‘伴唱’隊伍的聲音,有時還蓋過臺上的演唱,與梨園戲在泉州演出的情景別無二致?!?/p>

跟許多古老劇種的命運一樣,隨著老戲迷離去,新的觀眾尚未養成,梨園戲一度式微,人才大量流失,生存出現嚴重危機。曾靜萍想了很多辦法,包括把遠在北京發展的兒子曾龍叫回泉州,想盡辦法做創新,讓梨園戲“出圈”。

但這些努力不能從根本上拯救這個劇種?!霸o萍)老師這一批扛鼎的60后演員慢慢在退休,這對于一個劇種來說是降維打擊。它是不可回避的,有時候甚至是無解的。這不只是梨園戲,在其他戲曲院團當中也是一樣的問題。他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們也解決不了?!痹堈f。

“一個角色是要有靈魂的”

青年編劇張婧婧在實驗劇團待了13年,其中有7年她都沒有編制,是拿著微薄薪水的合同工。她說自己能一直留在劇團是“非理性行為”,這個“非理性”,一是指對戲曲的熱愛,另一個則是因為曾靜萍的個人魅力。團里的年輕人喜歡叫曾靜萍“媽媽”,在張婧婧眼里,曾靜萍首先是“最好的媽媽”,他們戲稱曾靜萍有時“母愛泛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