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過失與補償

將近5億美元,就這么付給一個人,為他短短幾年的工作。什么樣的工作值這個天文數字?

盡管全球不少銀行蒙受巨額虧損,不得不依靠國家救援,但是它們仍在分發數十億的年終獎

那時,為犒勞自己過去一年的辛勞,德國德累斯頓銀行的投行德累斯頓-克萊沃特前董事長斯特凡·延池,在遠離德國的加勒比海某處的一艘游艇上休養。而一家家銀行正在陷入困境,他自己的投資銀行也面臨破產。

在德國,他的名字幾乎天天見于報端。延池,48歲,突然間家喻戶曉,是因為他的銀行虧損幾十億歐元,而他自己將幾百萬歐元獎金收入囊中,此外還主持發放了高達4億歐元的年終獎。這筆錢現在必須由德國納稅人來承擔。

斯特凡·延池是德累斯頓-克萊沃特前董事長,他的銀行從來沒有特別成功過,在去年更是特別失敗。2008年前9個月的虧損總計22億歐元,而全年的虧損還要高得多,因為第四季度的業績下滑更為迅猛。整個德累斯頓銀行都陷入困境,以致被德國商業銀行收購,而之后商業銀行自己也陷入困境中不得不兩次接受國家救助。

那個時候延池已經離任,并帶走了高達約800萬歐元的補償金。這筆錢是他應得的,一切都合法。此外,他還有權得到一筆數目不詳的年終獎。如今,既然成了“名人”,他宣稱根本不打算拿這筆年終獎。

當時德累斯頓-克萊沃特的東家安聯保險集團曾向它的這家投行許諾發放4億歐元的年終獎。而當時的董事長延池則負責來兌現。

盡管德國商業銀行此時已經有25%屬于國有,國家不得不向該銀行注資182億歐元,現在卻到了該發年終獎金的時候了。沒有人知道國家的救援資金長此以往夠不夠。

面對眾怒,延池之流的面目是,一邊使萬億之多的資金消失于無形,摧毀了世界經濟,而另一邊則是自己毫發無傷。他們把損失傾倒在公眾的家門口,自己無所作為,到頭來還得國家掏腰包。

這些天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嘴臉,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產物”。對這些行徑的怒火在世界各地蔓延,到處都是義憤填膺。首先是年終獎的發放激怒了民眾。盡管相對于投資銀行家們以萬億計的虧損,年終獎的數目不算大,但確實是反映了這個行當的“精英”們典型的貪婪與無恥。

德國內政部長朔伊布勒警告,“公眾的福利依賴于個人某種程度的自制。如此的無度是脫離現實的反映,危及整個社會的根本共識。”

社會民主黨總理候選人施泰因邁耶爾看法一致:“經濟界某些領袖人物不顧現實,厚顏無恥,一而再、再而三讓我震驚。無論是在好時光還是壞時代,領袖人物理應是全民的楷模。”

公眾的義憤很少有的一致,從市井到內閣,從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到美國總統奧巴馬。

默克爾說:“不可思議,這些銀行一方面要由國家救援,而另一方面卻發放巨額的獎金。”她說,這也將成為4月初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峰會的議題。“從總體上講,全球范圍內獎金體系必須和銀行可持續的業績掛鉤。”

德國消費者保護、食品及農業部部長艾格納女士認為巨額獎金的發放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如果銀行客戶不得不接受虧損,那么不允許對此負責的銀行高管拿獎金,”這位基督教社會聯盟人士說。

聯合政府意見還從來不曾如此一致。銀行家們現在已經失去了任何信譽。這個行業的聲名與匪徒沒有兩樣了。曾經他們被稱為Bankier—— 德語中的“銀行家”,是經濟界諸多重要人物中最為顯貴的。后來被叫作“Banker“—— 美語中的“銀行家”,聽起來更時尚。名稱上的變遷反映了這個行業的自我認知的變化,它越來越瞄準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典范,瞄準華爾街的名人。

如今利潤率成為考慮的重心,而不是經濟界的信譽。然而高利潤必定高風險。而規避風險在Bankier時代曾被視作這個行業最高尚的任務。

在投資銀行家的時代可能任何風險都不大,它們似乎都是可以掌控的,因為金融產品都是經過仔細琢磨推出的,并且有數學模型為依據。不過,它們所提供的安全性卻只是迷惑人的假象。

真的無人停下來自問一下,這個沒有風險的美麗新世界是真實的嗎?或者這樣的問題被排斥了,因為一個誠實的答案會危及銀行家自身的生活方式。

因為長久以來不論是大小投資者都從這個系統獲利,尤其是那些投資銀行家們,他們受益于這個越來越荒唐的薪酬和獎金體系,把所獲利潤的50%收入囊中,總計數十億之多。

曾經是意義重大的業績共享體制越來越變成一種毫無心理障礙的自取自拿。

美國高盛集團董事長亨利·保爾森2006年6月離任去美國政府擔任財長時,他不僅得到1870萬美元豐厚的獎金,還獲許將手上價值4億8千萬美元的所有高盛股票提前賣出。

將近5億美元,就這么付給一個人,為他短短幾年的工作。什么樣的工作值這個天文數字?

沒有,至少沒有一份誠實的工作。投資銀行家們的所為與誠實的工作毫不相干。因為他們創造出來的價值只是欺騙性的,是用風險買來的。當風險到來時,整個體系就坍塌了。

這真是極大的諷刺。保爾森現在作為財政部長必須要為自己以前所在行業搞出來的爛攤子擦屁股。隨著雷曼兄弟的破產,一家又一家的投行相繼岌岌可危,不得不合并或者更改商業模式,接受國家救援。

保爾森動用了7000億美元來阻止最糟糕的局面,但還一直不夠。他的繼任者蓋特納打算再次為這個疲弱的金融體系注入2萬億美元,然而,國家卻并沒有這筆錢。這項救援計劃是否能避免美國以及世界經濟的崩潰,無人知道。也沒人敢說這個國家將如何償還這筆龐大的債務。

英國和德國的情況沒有太大區別。政府出臺救援計劃,數額驚人。它們注資銀行,將銀行不同程度國有化。

德國聯合政府甚至在考慮制定強制國有化法律。它針對的是德國住房抵押貸款銀行(HRE),該銀行不斷需要國家的保障和資助,至今它從國家已經獲得1002億歐元。

盡管各國政府能做到防止最糟糕的局面出現,穩定銀行狀況,世界經濟仍然陷入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所有這一切都歸咎于一個由投資銀行家們發明的,他們自己獲利最多的體系。

然而他們不想知道自己的過錯,更不愿意提及賠償。只有極少數人想到了將他們分得的、基于一種成功假象的年終獎退回去。盡管不少銀行都是靠了國家的救援才避免破產的。

去年11月德國總統科勒就把這些金融界的管理者召集起來當面訓斥。在法蘭克福歐洲銀行會議上科勒總統請與會的銀行界知名人士放棄年終獎,用于減輕這場危機帶來的嚴重后果。

“貴行業中的那些在前幾年賺了不少錢的同仁,可以通過把獎金捐入一個基金會來表達對危機的一種特別聲援。”科勒總統說。上個禮拜他再次提醒人們響應他的建議,然而,他非常失望地指出,沒有一位銀行管理者響應了他的呼吁。

相反,不少人用盡一切手段來抵制這個提議。

專門面對德國中小企業的貸款機構德國工業銀行(IKB)在2007年夏天作為第一家德國銀行在金融風暴中翻船。它在美國次貸危機中輸得很慘,在國家救援計劃下才保住性命。之后幾乎整個董事會都不得不辭職。

新的領導班子重新審計了2006、2007這兩個危機年份中的資產負債表,得出了一個糟糕得多的結果。要求退回已經發放的獎金應該合情合理。然而當時的首席執行官奧爾特賽芬起訴他被解雇,拒絕退回80萬零5百歐元的獎金。他當時的董事會同事諾依佩爾也不愿意放棄本應從他的養老金中扣除的45萬1千歐元的獎金。杜塞爾多夫州法院一審判決諾依佩爾勝訴。

當諾依佩爾和奧爾特賽芬抗拒退回獎金時,兩個以前的同事表現得明理一些。多貝爾昂茨克和古霍夫在去年年底分別退回了大約50萬歐元——當然并沒有承認自己有任何過失。

在瑞士,前瑞士銀行首席執行官彼得·伍弗利退回了800萬歐元,11月底瑞銀前董事長馬塞爾·奧斯佩爾和其他兩位高管也放棄了2200萬歐元的獎金。

但是,比起這些銀行家們以前賺到手的,這點獎金不足掛齒,這個數字更不能和該銀行去年虧損的120億歐元相比。在瑞士,政府也不得不介入。讓國民和政治家們震驚的是,瑞銀集團仍然發放了高達14億歐元的08年年終獎。

大多數投行家們再沒有多少可以失去。一位私人顧問說,倫敦90位股票分析員中的88位上個禮拜已經收到了解雇書。德國商業銀行并購德累斯頓投資銀行后將減少1300個職位。對這樣殘酷的職場現實,銀行人員只是聳聳肩膀。不管怎樣,獎金數目必須對頭。就是那些已經被解雇的人員都在等待他們的獎金信封。里面通常只有一句話和一個光溜溜的數字。

德意志銀行大部分的信封已經分發出去了。每年都要舉行這個儀式。部門經理把每個交易員單獨叫到他那間位于交易室旁不大的玻璃隔間里,遞給他一個信封。沒有得到獎金的人其實都知道是開路的時候了。

德累斯頓-克萊沃特發了4000萬歐元,而德意志銀行發了35億。下到女秘書,上到金融衍生品專家,每人平均拿到二十三萬四千零八十歐元。雖然這里面也包含了他們的工資。但是高管階層人士的固定工資只占到他們收入的10%到20%。

二十三萬四千零八十歐元是多還是少?這得看你怎么看。上年德意志銀行的這個數字還是四十一萬三千兩百零四歐元。盡管降幅達40%,銀行職員仍然興致勃勃。

另一邊,德意志銀行的投資銀行家們造成了74億歐元(稅前)損失。最后銀行的損失減少到39億歐元要感謝銀行董事長約瑟夫·阿克曼。銀行還有帶來穩定收益的業務,比如私人銀行業務。

像安書·雅依或米夏埃爾·科爾這樣的頂級銀行家 (兩人均負責德意志銀行全球市場業務)在好年景的時候分別賺到2000萬和1000萬歐元,今年他們放棄了獎金。“還有別的不少人都沒有拿到獎金,” 阿克曼說。那些用銀行的資金投資股市或用結構性信貸來投機的人, 這次都空手而歸。他們過去往往比阿克曼掙得還多,現在得離開銀行了。

其他高管在繼續拿錢。炒德國公債的人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有價證券很搶手,銀行一直在尋找能干的交易員。 雅依負責的證券交易這塊蒙受的巨額虧損,與之相比就無足輕重了。

德意志銀行可以想發錢就發錢,它畢竟沒有申請國家救援。但它間接也受益于各國政府為避免整個體系崩潰對金融體系上萬億元的資金注入。否則德意志銀行就不復存在了。在高投機的業務范圍里,德意志銀行畢竟屬于赫赫有名的銀行,正是這高投機的業務引發了金融危機。

35歲的博阿茨·魏因施坦因正是德意志銀行的寫照。這個紐約人是天才的象棋手和賭徒。當交易間里的電腦屏幕在獨自閃爍時,他和他的手下在賭撲克牌,下注100美元的人可以一起玩。

24歲時魏因施坦因作為赫爾梅斯出口售貨保險專家,開始在德意志銀行工作,27歲就成為德意志銀行史上最年輕的經理。那時,在遙遠的法蘭克福幾乎沒有人懂這個年輕的激動人心的信貸衍生品市場。這個業務聽起來像保險,魏因施坦因利用數學公式來演示風險,一切進展得非常順利。

這個生意進展如此順利,銀行準予這位超級操盤手越來越多的資金。銀行自身也身陷風險中。如果讓這樣的天才僅僅來實施客戶委托,就大材小用了,這個連拐角的儲蓄銀行都可以做到。這些所謂的德意志銀行“自己的操盤手”獲許把數百億歐元投入國際股市去賭一把。他們的委托金額足以占到銀行整個證券業務的20%。

魏因施坦因屬于最優秀的操盤手。他為銀行創造了巨額利潤,自己也獲利頗豐。投資銀行家們期待他們為銀行所賺利潤的一半進入他們自己的賬戶。最后據《華爾街日報》調查,魏因施坦因的工資達到了4000萬美元。

去年,魏因施坦因被提升為主管全球信貸業務的兩位負責人之一。當去年9月全球金融系統崩潰,他的賭注被證實并非如期待般安全。據估算,他的部門損失達到18億美元。德意志銀行的危機經理還一直在著手取消他那部分的長期交易預算項目。

可惜今年魏因施坦因拿不到獎金了。不過這對他來說并不是真正的災難。幾天前他離開了德意志銀行,和15位同事成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這個信貸機構還在考慮是否以提供啟動資金來扶助新開企業者。

對天才的操盤者,德意志銀行是全世界最理想的用武之地。這些天才中的天才得以把銀行的資金用于投機,從而把他們的收入最大化。風險越大,潛在的收益就越高。直到整個體系崩潰。

大銀行中沒有一家不犯錯,但無人承認這點。如果他們不勇于承擔責任,又將如何重新贏得已經被自己敗壞的信譽?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