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運行機制要進行重大改革”

  

南京一家醫院里等待看病的患者??床‰y、看病貴問題這幾年來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CFP/圖

  記者:國家新增的財政投入在衛生領域主要集中在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而看病難、看病貴又集中在大醫院,可不可以說,現在增加的財政撥款還不能解決在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這方面衛生部有沒有什么辦法呢?
  高強:衛生領域需要增加的投入很多,應該突出重點,先易后難,逐步解決。近幾年,政府財政投入的重點確實放在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目標是先把政府最應該保障、群眾最急需提供的基本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起來?;拘l生保健服務體系健全以后,可以有效分流患者,實現小病進社區,減輕大醫院的壓力,也可以降低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
  我到過一些歐美國家考察,在大醫院基本看不到病人。因為有80%以上的人得了小病能夠在社區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只有20%的人患了大病由社區轉診到醫院住院。我國現在不是這種情況。2005年到醫院門診就診的人數有23億人次,其中住院的只有7500萬人次,住院病人只占門診患者的3%左右,大量的小病患者到醫院就診。
  醫院的功能主要是救治疑難疾病和危重患者,而目前一些大醫院用先進的手段治療小病、常見病,在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是一種資源浪費,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居民患病應該先到社區,解決不了的再到醫院,這才是合理的醫療服務結構。我們的任務是盡快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條件,吸引優秀衛生人才進社區,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居民的信任感。
  今后幾年,政府增加大的投入,還應堅持把重點放在農村、社區和公共衛生等方面,逐步調整不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合理、規范地引導和分流患者。我這么說并不是政府不需要對醫院增加投入,但在增加投入的同時,必須改革醫院的運行機制。
  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改革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規范公立醫院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改變盲目創收、收入歸己、自行支配的運行機制。公立醫院是公益性醫院,應該履行一部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醫務人員應該有合理的報酬,但不能與醫療服務收入直接掛鉤,不能收得多就分得多。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主要看服務數量、服務質量、醫療糾紛、醫德醫風以及群眾評價等。用這些指標考核,在政府核定的醫院工資總額內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得。
  記者:你在2005年11月有一個講話,說公立醫院的資源占到全國的96%,社會辦醫只占4%。應該把一部分公立醫院改制,以便政府集中財力辦好一批公立醫院,真正做到體現公益性質。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公立醫院改制會不會是下一步的改革目標?
  高強:我首先說明,96%指的是醫療資源,包括醫生、設備、床位、規模等,公立醫院確實處于壟斷地位。要從醫療機構的數量來說,社會辦的已經占到了50%,但多數規模很小。
  政府要維持這么大的公立醫院規模,又要保證它的公益性,確實存在很多困難,結果是政府投入不足,公立醫院基本靠創收運行。今后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既要加大政府投入,規范公立醫院收支管理,也要將一部分公立醫院改制,吸收社會資金,擴大醫療服務供給。同時,鼓勵醫療機構之間開展公平、有序的競爭,改善醫療衛生服務。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數量太多,政府投入太少,醫院靠創收維持運轉,群眾醫藥負擔重。今后,公立醫院的數量會減少,政府的投入會增加。醫療衛生越發展,體制改革越完善,政府的投入就越多,居民個人的醫療費用負擔也會逐步下降。
  從2002年到2006年,居民個人支付的醫藥衛生費用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已經有了一些變化。2002年,政府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15.69%,居民個人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57.22%?鴉 2005年,政府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17.93%,居民個人支出所占比例下降到52.2%。三年之中,政府投入比重上升了2.24個百分點,居民支付比重下降了5.5個百分點。盡管調整的速度還比較慢,但發展趨勢是好的。我相信,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居民個人的負擔一定會逐步降低,群眾的滿意度也會逐步提高。

如何評價宿遷醫改
  記者:社會上對宿遷所謂“賣光式醫改”關注度非常高,你作為衛生部長,2006年曾經去宿遷考察,對宿遷醫改怎么評價?
  高強:我去宿遷之前,有些同志勸我不要去,因為各方面對宿遷改革的爭議比較大。我認為,宿遷的醫改是中國醫療改革大潮中的一個局部實驗,作為衛生部部長應該實地了解真實情況。
  經過考察,我發現宿遷改革有不少可取之處。比如,他們積極吸收外地優質醫療資源,發展本地的醫療衛生事業。南京的鼓樓醫院去了,上海的一些醫院也到那去投資辦院,水平比較高,條件也比較好,當地的醫療服務能力有了很大改善。在宿遷這樣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如果不吸引社會資源,不吸引外地資源,只靠本地政府的財政投入,在短期內不可能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宿遷的改革也確實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宿遷現在已經沒有一所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政府如何履行公共服務職責,如何落實對居民健康的保障責任,如何加大政府投入和監管,保證群眾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等等,都需要認真思考。這些都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不能退出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更不能把保障居民健康的責任推給社會。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當地領導的重視,積極研究補充完善,采取措施保障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基本保健權利。同時,對改制的醫院也要采取措施控制醫療費用,保障醫院行使公共服務職能。
  因此,對宿遷的改革應該全面分析,既不應該簡單地肯定,也不應該簡單地否定,對積極的方面應鼓勵探索,對不足的地方應該引導、補充和完善。

要“跳出衛生看衛生”
  記者:今年年初,你在衛生工作會上提出要建立四項制度,但有人認為,這四項制度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要靠財政部撥款;“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管;“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屬于藥監局的職權范圍;只有第四項“科學、規范的公立醫院管理制度”聽起來是衛生部的事,但轉變醫院運行機制也涉及增加財政投入。是不是在現有的管理格局下,衛生部其實很難有所作為?
  高強:這四項基本衛生制度是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來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要貫徹落實好。衛生工作確實涉及到很多部門的職能,這是當前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現狀決定的。但是衛生部門應該立足于全局,立足于保障人民健康來思考問題,要“跳出衛生看衛生”。只有全面分析醫療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探索研究解決問題的綜合性措施和辦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如果每一個部門只從自己的職能來考慮,就不容易形成合力,有些復雜的問題也難以解決。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就是匯集了十幾個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工作人員,大家互相溝通,群策群力。這是一種很好的工作機制,也是對人民負責的表現。
  記者:你曾說過這么一句話,“衛生部門缺乏從國民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維護人民健康全局的高度,推動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勇氣和力量”。這話說得挺重,聽起來讓人覺得耳目一新。你之前的歷任衛生部部長基本是衛生專家出身,你作為政務官擔任衛生部部長,從工作中體會到哪些優勢?
  高強:政府的部長都應該是政治家,不管出身、經歷、特長和職能分工,只要走到部長這個位置上都應該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
  我經常講,發展衛生事業的根本目的,不是把醫院建得越大越好,也不是醫務人員的待遇條件越高越好,而是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公平享受到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醫務人員的最高價值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醫生和患者是手足和兄弟關系,醫患之間的根本利益應該是一致的,醫務人員的利益應該寓于維護人民的利益之中。這是衛生改革發展的根本目標,失去了這個目標,也就失去了衛生發展的方向。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