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宜家睡覺、地鐵站里打坐:“蹭涼族”是貪小便宜?
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貪小便宜”,其最初需求都是納涼消暑——滿足市民的納涼需求也應該作為市政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公共部門應該多多想辦法為老百姓撐起“遮陽傘”。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城市為什么出現“蹭涼族”。
責任編輯:劉韻珊
(IC photo / 圖)
酷暑降臨,持續的高溫天氣,讓全國各地的“蹭涼族”又開始廣泛出沒了。
不少人選擇去商場、家居店、銀行、地鐵站休閑納涼,其中幾乎每年夏天都成為“重災區”的宜家商場,此時此刻有人拖家帶口在體驗區床鋪上睡午覺,有人拖鞋甩了一地,有人則旁若無人將商場當成自家臥室……
“蹭涼族”為何越來越多?“蹭涼族”到底是共享資源還是貪小便宜?城市可以為“蹭涼族”做些什么?
高溫催生納涼需求
有人認為“蹭涼族”的出現,是國民道德素質下降的體現,要不以前怎么就沒見著這些“蹭涼族”?然而,這種論調是站不住腳的。
暫且不論空調的廣泛普及也就這一二十年的事情,另外一個重點原因是:以前確實沒那么熱。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這些年的氣溫一直在上漲,客觀上也導致了有納涼需求的人多了起來。
去年中國氣象局權威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1℃。1951年至2021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10年。
尤其是,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我國的最暖時期。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除1998年,其余9個均出現在21世紀。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