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終歸是為了讓人幸福
當我們用道德要求他人的時候,容易跟著自己內心的道德理想走高,而暫時忘記具體的道德環境,成為“道德單邊主義者”。
當我們用道德要求他人的時候,容易跟著自己內心的道德理想走高,而暫時忘記具體的道德環境,成為“道德單邊主義者”
至少在新時期以來,還沒哪一位文化人的名聲來得有如文懷沙老人這般戲劇性。一個老人,一個跟他同時代的人差不多都已自然謝世的老人,一個被媒體命名為“國學大師”并正享受著如此尊榮的老人,突然之間,遭到公開的、差不多是一邊倒的、“很不堪”的道德譴責。
這就是從2月18日李輝先生發表第一篇關于他的文章以來的文懷沙的命運。當然,從現在公開的情況看,文在他們那個年代過來的文化圈里,存在著某種層面的“負面口碑”,不過在此以前,這只是口碑,沒有成為公共議題而已。
包括李輝先生在內的一些今天比較受人信賴的文化人寫出了嚴厲的文章。似乎一個如此高齡的文化人的自尊心,不在道德的考慮之列。至于網絡留言,則“媽的娘的”都來了,讓人懷疑這個老頭兒如果走到街上去,有可能被憤怒的人們拉去“躲貓貓”。
文懷沙先生的“三宗敗德”和“哀善之言”
話說“質疑”,實際李輝的文章對文懷沙是并無“疑”處的,他“二十五年前熟知其人其事”,現在公布三個問題或者譴責文懷沙三個敗德之事而已。
一是年齡造假。李輝指斥,“年齡虛報近一輪,是為了便于給早年經歷加上一個又一個耀眼光環”;二是本來因“詐騙、流氓罪”判處勞教,卻宣稱是“反對江青”的政治罪入獄 ;三是“或自詡、或被人封為”“國學大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