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妙入真:永樂宮的時空疊影

有一種說法,中國木構建筑并沒有恒久保有的觀念。而永樂宮不僅是保存完好的唯一元代官式建筑群,擁有寺觀壁畫典范的《朝元圖》,更是一教之祖庭,至今緩緩道來本宮和全真教的興衰。

如果說永樂宮掩藏于身后的文化史,也許要扎進歷史長河中打撈,那么流連于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面前,“由審美本能觸發的愉悅”是自然涌出,不可扼止的。

責任編輯:楊嘉敏

山西運城芮城縣。永樂宮在立夏這天持續著前一日的綿密雨水。三清殿屋頂的琉璃釉色愈發深重,似要從鴟吻的尾尖、脊獸的飛翼滴下。無論是殿間甬道旁,還是內外墻的夾道上,柏樹林立,國槐、柿子樹、松、竹與之為伍。正是新葉繁盛的好時節,濃蔭已成氣候。

清嘉慶九年(1804年)《永樂宮地畝租稞碑記》記錄到:“老柏七株,望之郁然青蔥?!庇罉穼m的柏樹歲歲青春,卻年資久遠。純陽殿前一株直徑兩米的“柏抱槐、槐抱桐”,連同東院的“連理銀杏樹”,都傳為呂洞賓當年手植。

永樂宮全景(視覺中國/圖)

和光且同塵

九峰山的盤山公路在途經遍地果樹、幾個村子后中斷,我們踏上林木掩映中的石階,走走停停,默數到550級的時候抵達了呂祖洞。洞進深5米左右,高約2.5米,山巖堅硬有疊層,色泛黃。洞的盡頭正中,供奉著一尊呂洞賓像。

站在洞外放眼望去,除兩側近旁聳立的山頭,一片曠野綿延數十公里后,黃河一線逶迤,將芮城與對岸河南靈寶分隔開來。

九峰山所屬中條山橫亙山西南部,長約160公里,地跨晉城、運城、永濟,基本包圍住運城盆地的南側及東側。車子駛在運城地界,總能見到連綿的中條山如影隨形,于是想起中條山得名,便是“以其中狹而延袤不絕固名”。巍巍中條與滔滔黃河咫尺相望,地處二者之間的芮城縣永樂鎮“披山帶河”,成為一處山水形勝之地,“昔稱天下福地之一”。

呂洞賓便降生在福地永樂鎮招賢里,如今叫彩霞村的地方。關于“真實的”呂洞賓生活的年代,有幾種說法。一是認為其是唐末人,曾中進士,另一說是五代末、宋初的隱士。棄世入道后,呂洞賓自號純陽子,據說在廬山及家鄉九峰山上洞中修行。至少在宋初,已出現呂洞賓的神跡故事,并且不斷豐富。

永樂宮供奉呂洞賓的純陽殿內,四壁及神龕背墻遍繪52幅壁畫,以連環畫傳形式,向每一個來此殿中的人講述呂洞賓生平和他的傳說。描繪其誕生的《瑞應永樂》,衍生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度馬庭鸞》,早期男性八仙組合的《八仙過?!贰^可惜的是東壁下方大片損毀,破壞了圖像信息,但據榜題推測是著名的“黃粱夢”故事。

純陽殿壁畫《瑞應永樂》 供圖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

與壁畫呼應,純陽殿中央神龕的元代漢白玉呂洞賓雕像也是頭戴純陽巾,著道袍芒履,長須清癯。這幾乎是呂洞賓的標準形象,正如《金蓮正宗記》中所載:“龍姿鳳目,鬢眉踈秀,美須髯,金水之相,頂華陽巾,服逍遙衣?!边@組雕像原在九峰山的純陽上宮,后者毀于抗戰時的兵火,幸存的雕像被移入永樂宮安置。

雕像兩邊是同樣為純陽上宮原物的《呂仙翁百字碑》。其中“和光且同塵,但把俗情混”,語出《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塵”,勸諭人隱去鋒芒,與世俗混同,以不爭之姿來尋求內心安寧。道家神仙呂洞賓的修身養性之道一脈相承,旨在追求清靜,不慕虛名,做到萬事不縈于懷,才得逍遙自在。

呂洞賓度化過眾多人,家在陜西終南劉蔣村的王中孚是其一。王中孚生于北宋政和年間,四十八歲那年拂衣塵外,更名嚞,號重陽子。被呂洞賓授以密語五篇后,在南時村建一庵室,曰“活死人墓”,開始苦修,“澗飲谷食,耐辛苦寒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