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繆鉞先生與廣州學海書院
繆先生的本愿是借助學海書院的平臺傳道授業,弘揚學術。但事實上幕后老板只想以學術緣飾政治,復古尊經也好,融會西學也罷,無非是一套強人話術,一旦窺破此點,無意涉足政事的繆先生自然意興闌珊。
責任編輯:劉小磊
著名學者繆鉞(1904-1995)。
上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末,廣州政局相對穩定,進入工商業迅猛發展的“黃金時代”,不少教授紛至沓來,粵中黌序,一時名師云集。當時已嶄露頭角的文史學者繆鉞先生,也是這群南下教授中的一員。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剛過而立之年的繆先生移硯廣州學海書院,擔任教授兼編纂。與他后來轉徙西南,任教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的經歷相比,他在廣州的時間非常短暫,只有不到一年,而且學海書院名聲不彰,故而這段經歷素來少人留意。筆者前段時間參加繆先生《奇氣靈光之境》一書的分享會,對這段往事萌發了興趣。于是搜檢文獻,撰為短文,為繆先生的教育生涯作一補白。
吾道已南行
繆先生就職的廣州學海書院,由當時主政廣東的陳濟棠的明德社與活躍于政學兩界的張君勱的國社黨合作創辦,自述宗旨“在振起民族文化,參以西學方法及其觀點,以期于融會貫通之中重建新中國文化之基礎”,培養“學行兼優人才”。1935年6月初擬議籌辦,到秋天即告開學,效率極其驚人。鄒魯讓出中山大學農學院原址,解決了辦學地址問題;原明德社“學術研究班”的學員部分轉為學院“特課生”,以高額津貼招考北上廣的大學畢業生,解決了生源問題;利用張君勱及本土學人的人脈,高薪征聘導師,解決了師資問題。當時在河北省立保定中學教國文的繆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經山東大學姜忠奎(叔明)教授介紹,接受了聘約。
吸引他的,首先是學海書院標榜的保存國故、溝通中西文化的精神,于早年即傾心《學衡》派的繆先生而言,這種宣傳無疑隱含了一種“使命召喚”??娤壬母叩芫笆窕劢淌诳偨Y:“彥威師為人,同樣具有詩人理想主義氣質,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事業,懷有真誠的使命感,在思想上亦贊同接受學衡派融匯中西的思想文化主張?!保ā丁摧筝鐦窃姟蹬c彥威師的師友情緣》)理想主義的真誠,讓他對于這次邀約滿懷憧憬,而廣東正處于陳濟棠主粵最成功的“三年施政計劃”階段,經濟成就亮眼,能提供更優渥的待遇,對苦于欠薪或資歷尚淺的學者,尤其具有吸引力。比如譚其驤先生,應聘原因之一就是來學海書院當導師可以領取相當于北平教授的工資,解決經濟壓力。另外,比起危如累卵的華北,廣東也更加安全,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上一年暑假,繆先生在送友人回鄉的詩中寫道:“他日中原憂左衽,管寧皂帽欲相依?!保ā端土胡Q銓暑假歸里》)便吐露出對時局的殷憂,只是沒想到離開的機會來得那么快。
青年繆鉞。
南下的經過,繆先生有組詩《乙亥南游雜詩十六首》備記其事。他從保定出發,先北上北平,跟師友張采田、吳宓、李濂鏜一一話別,然后坐火車至青島與姜叔明匯合,一道搭乘海輪,取道上海、汕頭、香港抵達廣州。此前他從未離開過北方,京冀之外,最遠只到過開封的河南大學任教一年。這次卻要離開熟悉的故土和故人,去往遙遠的南方,因此組詩起筆就說:“卅年生息幽燕地,又作天南萬里游?!迸R去遲遲,壯語底下滿是“明日隔山岳,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