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事實不談”引發魔法對轟:詭辯術正在消耗整個網絡社會
不難發現,甲并不是一開始就“拋開事實不談”,在甲的盜竊行為未被發現時,甲在講規則(盜竊該死),甲盜竊被發現,規則對己不利時講部分事實(雞比牛?。?,規則和事實對己都不利時,甲開始完全“拋開事實不談”,胡攪蠻纏把水攪渾(你針對我)。
甲雖然在言語上對盜竊表示出極大的仇恨,但他追求的并非打擊盜竊,而是一個自己不被盜竊,同時又可以隨心所欲盜竊不受懲罰,還可以隨心所欲以“盜竊”給他人定罪的特殊權力空間。
責任編輯:陳斌
如今的社交網絡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微觀傳播環境。盡管中心依然是中心,但話語權的金字塔上下等級和左右邊界都日益模糊,無數擁有話語權的個體意志在一個又一個公共事件中匯集成為群體意志,成為能夠影響甚至左右事件走向的力量。
個體Vs群體,微觀Vs宏觀
網民在公共事務領域的討論中保持著主體性表達的能力和對宏觀整體的建構潛力,形成一種特有的、蘊含著極大社會進步可能性的微觀環境。
以新浪微博為例,我們可以直觀地觀測到,一系列公共事件在微博的發酵和解決,以及“網絡民意”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無論叫“網絡民意”也好,“輿情”也罷,網民的群體意志在歷次公共事件中表現出的巨大能量和潛力,都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視。
基于不同的目標和利益,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觀點交鋒不可避免。傳統的傳播學理論認為,這種公開的網絡觀點交鋒不僅有助于網民主體性表達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夠推動網絡社會在微觀層面的進步,進而推動現實中的宏觀進步。
因為“就事論事”的共識確保了討論的邊界,只要雙方從始至終在基于同一個事實討論同一件事,那么遵循常識、理性和邏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