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記錄,首要問題是不能泛化,其次才是如何修復丨快評

一些地方把“不孝順父母”作為失信行為。贍養父母確實是法律規定的成年子女的義務。但問題是,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算是“不孝順父母”?由誰來認定?如果法院判決子女應該履行一定的贍養義務(比如每月給付一定的贍養費),子女不履行法院判決,被認定為失信,這沒有問題。但在沒有法院判決的情況下,怎么認定呢?

(本文首發于2023年6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國家市監總局印發文件,對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和行政處罰公示信息的信用修復程序作出規定。根據規定,有嚴重違法失信行為和被行政處罰的市場主體,在滿足一定條件(履行了相關法律義務,消除了危害后果,并公示滿一定期限等)后,可以申請信用修復。

社會信用體系正成為社會治理的核心架構之一。各地方、各部門紛紛推出本地、本系統的信用制度。為大眾所熟悉的,就有法院系統的失信被執行人(俗稱“老賴”)名單和限制高消費等懲戒,央行設立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此外,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支付機構的個人信用評分等等,也是廣義上的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

但毋庸否認,信用機制也存在著被濫用的問題。一些地方曾規定,行人闖紅燈一年內達5次以上,將被記入個人信用檔案。還有些地方和部門把地鐵內飲食、垃圾不分類、不孝順父母等都作為不良信息納入個人信用記錄。有些做法并沒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