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鄉吾土,宜昌一個村落的端午情
浪漫的氣息在鋪滿陽光的大地上發酵。誕生屈原的宜昌,浪漫與詩情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天賦。
“世界端午看中國,中國端午看宜昌?!倍宋?,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人類非遺的節日,人們的目光自然向這里聚焦,話題也自然被屈原精神所吸引。
詩歌、音樂、論壇、話劇、競渡、漢服、美食……
首屆“宜昌端午文化月”即將盛大啟幕,一道道端午文化大戲猶如盛夏繁花次第盛開,芬芳沁人心脾。一顆偉大的靈魂,一種偉大的精神,在吾鄉吾土歷久彌新。
循著人們心中的情感一路回溯,就一定會回到吾鄉吾土
6月5日,秭歸樂平里。距離頭端午還有半個多月,這里的人們已經為過節忙碌起來。
這是個存在千年的古村落,群山環抱,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像是襁褓中安然的嬰兒。從高山下來的鳳凰溪與響鼓溪在屈原廟下匯合成屈平河,繞著白墻黛瓦的村舍進入七里峽,最終注入香溪匯入長江。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風里,水里?!?/span>根據相關的史料,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就誕生在這個村落中。
如果把中國端午節比作是一個輻射世界的同心圓,樂平里必然是這枚持續無限放大同心圓的圓心。循著人們心中對屈原的情感一路回溯,一定就會回到吾鄉吾土。
驟雨過后,溪流喧喧。苞谷與橘園愈發郁郁蔥蔥,散發出熱烈的生長氣息。隔著兩千多年時光,吹著屈原吹過的風,尤讓人感嘆唯有這樣的山水風物,才能滋養出如此偉大心靈。
“你們來的真不巧,村書記和幾個主事的今天一大早就趕去縣里了,商量、排演村里的端午活動去了?!绷粼诖逦瘯凳氐挠嬌刹孔T艷麗說,樂平里人過端午、祭祀老祖宗從不馬虎,從上一個端午到下一個端午,貫穿著一整年。
因為對屈原的特殊情感,當地講究一點的村民,很少直接稱呼屈原的,都像譚艷麗這樣,張口閉口都要尊稱一句“三閭大夫”或者“老祖宗”。
走過一座晃悠悠的吊橋,順著石階爬上屈原廟。廟祝鎖了廟門,也和書記一道進城去了。惟有門前這株引無數造訪者感嘆的黃連木當風而立,樹冠空中輕搖,抖落一地明明暗暗的光影。雖是300多年樹齡,但依舊挺拔、葳蕤。
“屈原廟是樂平里地標,也是村民精神世界的信念支撐,只要抬頭看到小廟廟頂和這棵黃連木,人們的心里就是塌實的?!?/span>秭歸縣委黨校研究員鄭承志說,倘若沒了這座小廟、這棵古樹,樂平里的精神天空就坍塌了。
廟前花圃里,72歲的老人徐宏彥佝著腰,正在拔除瘋長的荒草。見到有訪客走近,他停下手中的活,憨厚地笑著與人打招呼。端午節搞活動,村里安排他要把這里搞干凈。徐宏彥說,他小時候感覺這棵古樹就是這樣高大,屈原廟遷建到這里后,長得愈發青春、茂盛了。
準備一桌聲勢浩大的肴饌,是端午家宴的重頭戲
譚光雄蹲在門口水龍頭下,仔細打理一塊臘肉。刷毛來來回回的摩擦和水流的不斷沖洗,原本油膩污黑的肉皮逐漸呈現誘人的焦黃色。
譚光雄是樂平里留守老人,今年64歲。愛人在江西南昌打工,兩個孩子也都在外地成家有了小孩。他身后這棟外觀考究的三層樓房,大部分時間只有他一個人進進出出。
“都電話聯系好了,端午全都回來?!奔磳⒌絹淼膬簩O繞膝的天倫之樂讓老人興奮。這幾天,他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廚房灶臺和餐具都是重點照看的對象,一遍遍擦洗得瓦光锃亮。
老人是村里的“剃頭匠”,服務了幾十年。之前有記者寫樂平里時說,男女老少很少有蓬頭垢面的,比外面的人干凈、體面。譚光雄頗自得:“頭發這東西,隔一段時間你要修一修,剪一剪,不然,確實蠻影響形象?!?/span>
譚光雄自己也打理得很清爽,襯衣扎在褲腰帶里,旅游靯上沒有一個泥點,說話與舉手投足間有著老派匠人的古風與分寸感。
準備一桌“聲勢浩大”的肴饌,是樂平里端午家宴的重頭戲。蒸發糕、包粽子、殺雞宰魚都還早了,唯獨臘肉是可以提前洗凈備下的。它雖是普通的食材,卻也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靈魂大菜”,切塊要大,切片要厚。譚光雄從火籠屋的梁架上專門挑下一大塊熏得黑不溜秋的豬后座肉,掇了一把被磨得發亮的木頭椅子,坐在水龍頭下慢條斯理地打理。細碎的流水聲中,幸福和溫柔溢滿了這位父親的眉眼和褶子。
樂平里牌坊下,向立山和老伴譚翠珍也在等待著住在宜昌城區的晚輩們端午回來團圓。譚翠珍年輕時可是個“角兒”,做事干凈利落,是燒菜做飯的一把好手,煎炸烹煮燉燜炒,每一門都不含糊。早幾年端午,縣文化部門帶人進來搞端午活動,吃住都在她家,“一次七八桌我一個人也能拿得下來?!?/span>
向立山領著記者去看樓房后面的老房子,門楣上隱約能看見“三閭飯店”的字樣。老人說,媳婦譚翠珍是最早在樂平里開飯店和旅館的人,“當年都還沒有民宿和農家樂的說法?!?/span>
“我今年75歲,老伴都85歲了,不像當年那樣能干了?!?/span>譚翠珍說,她去年剛生過一場大病,身體明顯不如從前,今年端午只能把糯米、紅棗等料備好,其它的等孩子們回來忙了。
地里的莊稼不停長,我們的詩就一直寫
黃光文是個“泥腿子”詩人,住在鳳凰溪谷里。每天除了在家旁邊的小水電站上班點卯,全部心思就放在琢磨如何寫詩上。
詩是樂平里的靈魂。村里的騷壇詩社已堅持400多年,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的美譽。像黃光文這樣的本地“泥腿子”們,白天在太陽底下侍弄莊稼,晚上洗去身上的塵泥,在月光下飽蘸老祖宗的靈氣和情懷醞釀詩句。
黃光文1974年出生,這位2019年才加入到騷壇詩社的“新人”,心中有寫不完的詩情。去年,孩子大學畢業幸運地進了一家大廠,卸掉了他心中的擔心,了無牽絆后詩情更加高漲。吟詠故土風物、抒發情懷際遇,一年能創作下大幾十首作品。
詩社成員郝大慶則是村里的一名鐵匠,平時在村口的鐵匠鋪子里揮錘打鐵。一錘下去,燒得通紅的毛鐵火星四濺。在他鐵錘的煅打下,毛鐵像面團似的,會變成村民的鋤頭、鐵鍬、或一把菜刀?!岸6.敭敗钡慕饘僮矒?,刺激鐵匠寫詩的靈感。郝大慶覺得,寫詩和打鐵異曲同工,打鐵煅打的是鐵,而寫詩是對文字與思想的錘煉。
端午節的另一個名稱就叫詩人節,樂平里的詩人們這一天都是浸潤在詩詞之美中度過的。自1982年起,騷壇端午詩會40多年來從未中斷過。一批又一批知名詩人也在這天來這里“朝圣”,圍觀這些“泥腿子”同行。一位著名詩人評價,樂平里承載了中國整個詩壇的重量。
端午當天,詩社社員們換上整潔的衣衫,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到屈原廟的黃連樹下。風吹過苞谷地,燕子忙著在檐下哺雛,牽?;ㄅ郎匣h笆悄悄開放,詩人們在深情地吟唱家鄉。多次浸淫過這樣場景的鄭承志說,人間沒有比這更美好的現場了。
騷壇詩社有一個微信群,交流十分活躍,大家每天都在群里分享新作,交流創作心得。黃光文說,老社員的指導讓自己提升很快。2021年,他又被吸納為宜昌市屈原學會會員。
鳳凰溪產野生茶,村民也種茶。今年春天,黃光文給自家的茶葉注冊了一個品牌。他告訴記者,這幾天正積極聯系騷壇詩社領導,想在騷壇詩會的協辦單位中加入自家的茶葉品牌。
“也不白宣傳,我給每一位詩會客人準備了一份茶葉作為伴手禮?!秉S光文說,這樣既借勢宣傳了家鄉的產業發展,對詩會來說這也是一次商業嘗試。
“地里的莊稼不停長,我們的詩就一直寫?!?/span>此前的采訪中,騷壇詩社現任社長譚榮昌說,從紀念屈原、弘揚屈原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樂平里的每一天都是端午,每天都有社員寫詩,歌詠故土,紀念老祖宗。據悉,騷壇詩社目前有會員120多人,每年創作詩作3000多首。
一個個都是先生啊,哪里像農民呢
6月6日晚,秭歸屈原祠前。臨時搭建的大舞臺上,在聲光電營造的浪漫氣氛里,一群來自秭歸實驗小學的孩子手揮墨毫,在宣紙上有板有眼地書寫著屈原的字句。
這是央視首次將端午晚會搬出北京演播大廳,選擇在屈原故里景區的屈原祠前錄制。主舞臺正對著高峽平湖和三峽大壩,歷史與現實相互交融。燈光、舞美、化妝、道具、演員、攝錄……黎美蘭不時嘶著聲音,通過對講機調度著舞臺的各個環節,力求呈現在監視器里的畫面完美到無可挑剔。黎美蘭是央視春晚導演班底,執導過央視很多大型綜藝晚會。
4月下旬,黎美蘭帶領導演團隊到宜昌現場勘景,研究晚會創作思路和架構,樂平里是其中重要一站行程,于斯為盛的文風給黎美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個都是先生啊,哪里像農民呢?”就在屈原廟的黃連木的樹蔭下,幾位村民用古韻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吟誦自己創作的作品。黎美蘭被震撼了:“他們的表情輕松、自信,可以看出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的無聲滋養,已經內化進村民的血脈里?!?/span>
“真是人杰地靈,不愧為是誕生屈原的地方?!崩杳捞m說,她與碰到的當地村民一聊到屈原,人們就會眉飛色舞,都以自己是屈原后裔自豪。
5月底,黎美蘭帶領200多人的端午晚會主舞臺節目錄制團隊正式進駐屈原祠,已經錄制了一周時間。陳坤、于和偉、李玉剛、毛曉彤、蘇醒等一眾明星和藝術家,先后趕到現場參與錄制。
記者采訪當天,主舞臺節目錄制的最后一個晚上。此前幾天陰雨連綿,給節目錄制造了一定的麻煩。十分神奇的是,當小朋友們在舞臺上揮毫時,一輪碩大的明月像是悄悄地從高峽平湖鉆了出來,低懸在三峽大壩之上,照得湖面波光粼粼,被雨洗凈的夜空,綴滿星斗。這讓現場的所有工作人員心頭一喜,也給接近尾聲的秭歸拍攝畫上一個難忘又意味深長的完美句號。
除主舞臺節目錄制團隊外,央視端午晚會還派出一個由10多人組成的外拍節目組團隊,在三峽人家、百里荒、鎮江閣、長江三峽10游輪等地點進行外景節目錄制。
據透露,央視端午晚會《碧水長歌頌端陽》將于6月22日端午當天在央視黃金檔播出。顯然,這也是今年宜昌端午系列活動中最大看點之一。央視的官宣文案中稱,這是不同于一般的晚會,有航拍長江,老戲骨頌詩,中國傳統服飾,古箏、鋼琴,還有國際元素,展示了不一樣的湖北、不一樣的端午,過端午就來宜昌。
這么熟悉屈原作品,中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
6月16日,宜昌市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屆“宜昌端午文化月”(6月20日—7月12日)期間系列端午文化活動的盛況。
此前的5月20日,宜昌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發文,同意印發《宜昌首屆“宜昌端午文化月”活動總體方案》。根據方案,端午期間宜昌將上演“端午之夜”、話劇《屈原》、央視端午晚會等琳瑯滿目的盛大活動。
“梳理歷年的端午文化活動,2010年的端午是一個重要的節點?!?/span>鄭承志介紹,原國家文化部、國臺辦、湖北省政府聯合主辦的“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在秭開幕,一時間宜昌高朋滿座,兩岸嘉賓齊聚秭歸。
值得一提的背景是,2009年9月,“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列入該名錄的節日類項目。之前,端午節還被正式列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奠定了屈原文化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屈原是宜昌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全人類的。傳承、弘揚屈原文化,受到歷屆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每年端午都要舉辦系列活動。端午在宜昌已經真正成為“屈原文化的盛會,群眾狂歡的節日”。
“屈原文化已經深入人心,很多宜昌人對屈原作品都能瑯瑯上口?!编嵆兄菊f,能這么熟悉屈原作品的,全國可能找不到第二個地方了?!斑@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當然是宜昌努力弘揚屈原文化、傳承屈原精神結出的果實。”
“香溪河上琵琶橋已經建好,就要在端午節這幾天舉行通車儀式?!鼻妩h總支書記向桂林說,大橋通車后進出樂平里只要幾分鐘,將成為三峽大壩、屈原故里與神農架、昭君村之間一個旅游節點。根據秭歸縣的規劃,樂平里里將建設一個4A級旅游區。“祖祖輩輩村民盼望的事,終于落地了?!毕蚬鹆终f,對于樂平里來說,是千年夢圓時刻。
“屈原的家國情懷是端午節的靈魂,而樂平里就像是老祖宗行吟澤畔時滴下的一滴淚。”鄭承志說,穿越了浩蕩的歷史長河,樂平里終于可以自豪地告慰先人:魂兮歸來,端午安康。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