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莎:用一家古董店映照自我和時代
“藝術曾經是一種自救,讓我從幼年那種壓抑的情緒里擺脫出來,可以勇敢、堅定地表達自己,哪怕表達的內容是很個人的,很‘小’的?,F在,我想通過藝術跟他人發生關聯。藝術可以喚起人們共情的能力,增進彼此的聯結,讓世界往好的方向去轉變”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楊子
馬秋莎:1982年生于北京,200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畢業于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并獲藝術碩士學位。作品曾在泰特現代美術館、蓬皮杜藝術中心、休斯頓當代美術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展出。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虛擬的真實
馬秋莎三歲到六歲是在全托幼兒園度過的,周日回家,其余6天都在幼兒園。一個班五十多個孩子,起床、做操、吃飯、睡覺全都整齊劃一,甚至上廁所也有嚴格規定——每晚9點后不可以上廁所。
天性敏感的馬秋莎晚上很難入睡,越睡不著越緊張,越緊張就越想上廁所。她至今記得那個畫面:過道上放著一個尿盆,被一盞黃色的燈照著,像舞臺的聚光燈,周圍都是黑暗。尿盆的存在說明是可以去解手的,但9點以后沒有一個孩子敢走近那個尿盆,因為那就意味著會被老師看得清清楚楚,進而招來“不友善的氣息”。
全托三年,每當夜幕降臨,對年幼的馬秋莎來說,就要獨自面對又一場災難。當時她沒有跟任何人提起,包括父母。
后來她自己有了小孩,通過學習育兒知識,知道三歲到六歲被稱為幼兒的敏感期,它影響著一個人日后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是人一生中的黃金三年。更重要的是,幼兒正是在敏感期建立起對外部世界最初的認知——用怎樣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
緊張和壓抑是馬秋莎生命的底色。長大后一直不合群,稍有自主能力,她就選擇逃避一切有關“集體”的活動。
小學經常曠課,游蕩在家附近的琉璃廠古玩街上。古董店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當當,馬秋莎被那些帶人影兒的老照片深深吸引,朦朧的人物置于不同的場景中,陳舊的相紙泛著灰黃的光澤。她尤其喜歡端詳旗人女性的圖像,透過眉眼間欲言又止的神情,她仿佛照見了自己。在那段時光里,她確信自己不屬于當下,而是來自久遠的過去,是她們中的一個。
這種穿越時空的想象并非憑空而來,馬秋莎有一半的滿族血統,媽媽的祖上據傳是鑲黃旗,她從小就被長輩們半開玩笑地叫作“格格”。
琉璃廠為她逃避現實提供了一個適宜的虛擬空間?!拔液苄〉臅r候就渴望得到某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但在現實環境中,無法找到那種讓我心向往之的歸屬,活著對我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孤獨和虛妄,從老照片里看到的那個自己才是真實的,那些老照片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慰藉和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