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曲”釀瓊漿,匠心塑風骨
若在端午前后來到赤水河畔,你會看到一幅奇異而壯觀的景象:逐漸升高的河水裹挾著兩岸紅色沙石流入,一路奔騰向前,把清澈見底的河水逐漸染紅。這是多雨多霧的季節,兩岸青山綠意盎然,水汽氤氳在山間,云朵仿佛伸手可及。
對于河畔酒廠里的釀酒工人來說,這是制曲的季節到了。
酒曲是釀造白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糖化發酵劑,里面聚集了各種可以幫助糧食發生轉化的微生物?!扒司浦恰?,酒曲決定了酒的風格,影響著酒的香味。逶迤的赤水河在貴州北部流淌出一片適合釀造醬香型白酒的土地,云集于此的釀酒企業將傳統制曲工藝流傳至今。水和糧食可以轉運,釀酒工人可以移動,設備工廠可以興建,但唯獨彌漫在當地生態環境中難以數計的微生物群,無可復制。而這也是造就包括習酒在內的無數赤水河美酒得天獨厚的秘方。
赤水河風光
“曲”遠流長
用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匠人的一項偉大發明。日本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認為,這項技術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不僅如此,這個“第五大發明”的時間還遠遠早于四大發明。
西晉江統《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蛟苾x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生味,久蓄成芳?!本圃谏瞎艜r代就有了,古人注意到吃剩下的飯放一段時間就會變味,時間久了,就會散發出特殊的香氣,變成酒。發酵是自然現象,但可以人為干預,由此而生了一系列釀酒工藝。人工將五谷轉化為瓊漿玉液的關鍵,就是酒曲。
以曲釀酒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北藁城縣曾挖掘出一處保存完好的商代釀酒作坊,其中發現的一種灰白色似水銹的沉淀物,經鑒定就是人工培植的酵母?!渡袝ふf命篇》載:“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薄扒Y”是中國酒曲的最早記錄,在先秦時期指發芽、發霉的谷物混合物,后來慢慢區分出發芽的叫蘗,發霉的叫曲?!抖Y記》明確記錄下“曲糵必時”,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已經有較完備的曲蘗釀酒技藝,要求在固定的時節制作曲蘗。不過,曲和蘗釀出來的酒味道不同,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說:“古來曲造酒,蘗造醴,后世厭味薄,遂至失傳?!庇谑轻劸坡龑⑻Y淘汰,只留下了曲。
“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鳛部來?!币话阏J為,至少從西漢起,赤水河就有了大規模的釀酒活動,而且當時還生產出了一種知名美酒枸醬酒。習水縣土城鎮的考古發現——大量的陶酒器——也佐證了赤水流域在漢代就擁有了繁榮的酒文化。制曲技術在漢代也又一次有了大突破。漢代釀酒幾乎都用曲,《漢書·食貨志》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笨梢?,當時的曲的質量已經不錯了。究其緣由,應是漢代酒曲實現了從散曲到餅曲的轉變。
散曲是酒曲的自然狀態,由顆粒狀的谷物直接加工而成。相比于散曲,餅曲需要人力將其團成餅狀,釀酒前還要將曲塊打碎,耗費資源更多,制造技術更為復雜。不過相應地,因為自身的包裹,微生物也能夠在餅曲內部繁殖得更多,種類也更加豐富,餅曲的糖化發酵能力也更強。
北魏時期,制曲工藝達到成熟,出現了專門用于制曲的曲?!胺丁?,這在賈思勰所撰的《齊民要術》中有所體現。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古代農學著作,在釀酒部分專門介紹了九種制曲法,包括神曲、笨曲、白醪曲和女曲等,這類餅狀酒曲用于釀酒,而另外兩種黃衣和黃蒸則是散曲,用來做醋和醬。
不過,北魏時酒曲一般是單層擺放在地面上發酵,浪費了曲房空間的同時,因為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散發的熱量少,所以溫度也不會很高。到隋唐,曲塊的堆積方法得到了改良。唐代農書《四時纂要》記載了“豎曲如隔子眼”的堆曲方法,將曲塊豎起來,用品字形結構堆疊,既節省了空間,又以增加房內曲塊數量而提高其散發的熱量和水分,有利于各類菌種生長。
宋代,飲酒之風盛行,國家壟斷酒曲的生產與銷售,在官方的大力扶持之下,酒曲制造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酒曲的種類也更加豐富。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經》將酒曲分為罨曲、風曲和曝曲,前兩者都屬麥曲,制作方法上,罨曲為用草葉將曲塊掩蓋,風曲則是將曲塊置于當風處陰干。據一些專家考證,根據北宋張明臣《酒名記》的記載,由風曲釀制的“風曲法酒”,就是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的源頭。
“風曲法酒”出自赤水河東岸的古滋州,即如今習水縣的土城鎮。古滋州地理位置優越,扼守通往云南、四川和貴州三省的要道,是軍事重鎮和商業重鎮,其糧食豐盛,釀酒業發達,往來商旅催生了大量酒坊和大小酒樓。赤水河流域目前已知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酒窖舊址就在土城鎮,分別是春陽崗酒窖遺址,和位于土城獅子山的老窖遺址,這里曾出土過北宋錢幣和捕魚紋酒罐。
相傳,宋代在兩處酒窖負責釀酒的是一位習姓商人,他從江淮到滋州做生意,并改良了當地的釀酒工藝,以此產生了風曲法酒,成為北宋名酒。酒坊在戰亂中幾經拆毀和重建,但古窖池保存至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與古窖池一起保留并傳承下來的,還有環繞當地并不斷滋生繁衍的微生物群,它們和釀酒工藝一起,融入到了如今習酒的釀造技藝中去,共同打造出習酒“醬香典型、酒質醇厚、幽雅細膩、空杯留香”的獨特風格。
元代以后,蒸餾酒開始普及,專用于蒸餾酒釀造的大曲便得到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專門用于曲塊發酵的曲房出現了。在密閉的曲房內,隨著微生物的繁殖,溫度升高濕度加大,大曲向高溫曲方向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曲”盡其妙
大曲由麥曲演變而來,但工藝更為復雜。酒曲發展到現代,主要形成了大曲、小曲、麥曲、紅曲和夫曲五大類。根據不同的制曲溫度,又可以將大曲分為高溫大曲、中溫大曲和低溫大曲。高溫大曲的曲發酵溫度可達60℃以上,能培養出更多的高溫菌種,讓釀制出的白酒醬香突出,回味悠長,這就是醬香酒風味來源的秘密。赤水河沿岸的包括習酒在內的醬香型白酒生產區,使用的就是高溫制曲。由于高溫制曲對發酵溫度的要求更高,久而久之,釀酒人就形成了“端午制曲,重陽下沙”的習慣。
制曲勿失其時。早在北魏,《齊民要術》就指出“大凡作曲,七月最良”,唐代也有“六月調神曲,正朝汲美泉”的說法,如今習酒遵循的端午制曲,正是醬酒千百年來恪守的古法釀造技藝。
每年端午前后,赤水河谷氣溫升高,空氣濕度增大,為微生物的繁殖創造了絕佳的氣候條件。其次,作為制曲原材料的小麥也到了成熟的季節,優質的原材料是大曲好品質的前提,習酒會從河南引進優質小麥,用于酒曲制作。
赤水河風光
習酒所在的赤水河中下游河谷地區聚集了數千家酒廠,可以說掌握著中國醬香白酒的命脈。以2019年為例,當年此處生產的醬香型白酒就占據了全國總量的83%,其中包括了茅臺、習酒這類名酒。好酒需得好曲釀,而酒曲品質的高低,則取決于人類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世界。
發源于云南烏蒙山的赤水河,中下游流經之地多山高谷深。河谷內水土豐饒,氣候溫和濕潤,空氣流動緩慢。這種冬暖夏熱、風小雨少的亞熱帶小氣候,為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四周高山將習酒酒廠包圍,形成了一口天然的發酵池。每到夏天,這里就像一個大蒸籠,對人類來說悶熱不已,對微生物精靈來說,卻是其成長的樂土。
千年以來,經久不息的釀酒活動長期馴化和篩選著當地的微生物世界,促進了耐高溫和耐酸等微生物的富集,從而形成了習酒特殊的釀酒微環境。經檢測,習酒鎮環境中存在的可培養的釀酒微生物菌群相對穩定??諝庵谐R姷目膳囵B的細菌主要有12種、霉菌16種、放線菌3種、酵母菌5種;土壤中常見的可培養細菌主要有12種、霉菌有11種、放線菌2種、酵母菌4種。正是這些微生物,決定了習酒獨特的品質和風格,讓習酒在眾多醬香酒中獨樹一幟。
這些附著在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無法復制和遷移,具有獨一無二性。它們和習酒制曲人親密合作,譜寫著一首波瀾壯闊的酒樂“曲”。
“曲”有深意
“這就是一個自然升溫、堆積發酵的過程,沒有借助任何科技手段,非常純粹?!闭驹趷灍岬那靼l酵房里,習酒制曲一車間主任劉樹萍感嘆,“(酒曲的)發酵過程看似粗糙,不過是(曲坯)在稻草里工作,但實際上蘊含了特別多的哲理?!?/p>
如她所言,制曲過程充滿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讓人肅然起敬。微生物在進行制曲這項重要“工作”的背后,是習酒制曲師們的反復試驗,并在前人的基礎上提煉出的一套成熟的制曲工藝。
端午時節,太陽還沒爬上東邊的山頂,制曲車間里就已經是一派繁忙景象。為了趕在中午最熱之前完成工作,制曲師們清晨五六點就會開始工作。
高溫大曲為純小麥制取,首先需要將優質小麥加水浸潤,使之達到口咬干脆不粘牙的程度,接著再通過粉碎機粉碎,使粗皮、顆粒和細粉的粗細比例適中。制成的曲坯中會有黑黃色的顆粒,劉樹萍解釋,這些是儲存了六個月以上的優質黃黑曲,小麥粉碎之后加入母曲進行接種,可以讓曲坯更好發酵。粉碎的小麥和母曲混合之后,再一次加水攪拌,這一過程要保持不能過濕也不能太干,一直到無干粉疙瘩、手捏成團、松手即散的程度。
如何將散曲制成成形的曲坯?至今,習酒還保留著傳統的人工踩曲方式?!侗鄙骄平洝酚性啤扒诹氯刑ぴ臁?,且“直須實踏,若虛則不中”。十幾年前剛進廠時,劉樹萍就是踩曲隊伍的一員,她屬于天分較高的,完成一兩輪制曲周期后,就成了熟練工。如今為了考核和鼓勵員工,習酒會舉行踩曲比賽,速度最快的15分鐘可以踩30塊曲坯,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30秒就能完成一塊,讓人嘆為觀止。
制作出的曲坯要求表面平整光滑,四周緊中間略松,鼓起來像一塊龜背,微生物才可以在里面均勻呼吸。龜背的高度約在12.5-13.5厘米之間,只能有1厘米的誤差。根據習酒制曲工人介紹,之所以有如此嚴格的工藝參數要求,是因為曲坯的厚薄程度直接影響到發酵質量,太厚了不利于內部水分散發,濕度會過大,反之則達不到相應的溫濕度要求。
習酒制曲車間里整齊堆放的曲坯
從清晨五六點到中午,9個踩曲姑娘可以踩完三個發酵倉的曲坯,一個發酵倉大概堆放1650塊曲坯,算下來她們一天可以完成30噸的量。這樣熟練的技巧,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重復和訓練。
制作好后,工人們小心翼翼把曲坯立放,轉運到發酵房安曲?!耙皇滞幸皇址?,像抱嬰兒一樣”。制曲工人說,對待曲坯要非常溫柔,這在后續翻曲時也一樣。
如今曲坯在發酵房的擺放延續了唐代的品字結構,除了四周墻面、底部、頂部和最后一行的曲坯以側立順行的方式堆放,中間的都按照“橫三豎三”的方式交錯側立堆放,這樣在增加穩定性的同時,保證了內部更為透氣。
稻草在安曲時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每塊曲坯之間都要用擰緊的稻草隔離開來,同時每塊曲坯又被稻草緊緊包裹住。最后整個曲堆外圍,還要用厚厚的稻草覆蓋。劉樹萍站在一堆正在發酵的曲坯前,將手伸進去,“如果能摸到里面的曲坯的話,這就表示保溫效果沒有做到位,班組會考核不合格的”。稻草的厚度幾乎達到了人的一個手臂長。在這些稻草四周再噴灑一遍水,讓其更緊密,稻草不光起到保溫保濕并透氣的作用,它們上面殘留的稻香,也能經過層層釀造工序,到達酒的身上。最后關好門窗,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了。
至今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可以替代稻草的材料,也沒有發明出能在發酵房里代替人工的機械操作。一切都要靠制曲工人雙手完成,他們感嘆,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智慧和財富。
一般八天左右,曲坯的溫度就能升到60℃了,為了讓它們更加均勻地呼吸,這時制曲師需要進入濕熱的發酵房,將曲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地翻轉一遍,重新堆放。這大概是整個制曲工作中最艱辛的一步,高熱的環境下工人們戴著口罩揮汗如雨,若是戴著眼鏡鏡片會立馬起霧。大約七天后,溫度回落到50℃左右,又要進行第二次翻曲。
如何知曉曲坯的溫度?在不方便用溫度計測量的年代,習酒的制曲師徒手就可以感知。1991年進入習酒制曲一車間的工藝員、一級釀造師朱大星就能做到這一點,事實證明,他用手感知的溫度和設備測量的誤差僅在一度之內。憑經驗,他還能判斷一塊曲坯的發酵好壞,甚至能分清楚哪塊是哪個班組制作的。三十余年與酒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和這個微生物世界仿佛建立了一種默契,用手摸、用口嘗、用眼看、用鼻聞,就是他們之間無聲的交流方式。
習酒制曲車間拆曲現場
曲坯在發酵房里要放滿40天,之后還要拆開在成品庫儲存4-8個月。微生物在里面繼續滋生,優勝劣汰,緩慢老熟。事實上,從原料小麥的粉碎,到踩曲、安曲、翻曲及儲存,習酒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工藝參數要求,每一個環節都極其重要,容不得絲毫馬虎,這是習酒制曲的共識,也是制曲師經年累月成就的匠心精神。
如此精細的要求,決定了醬香酒漫長的生產周期,這不是一件能急于求成的事情。不急不緩,從容有序,制曲師以慧眼巧手,和微生物一起,化腐朽為神奇。
“曲”見風骨
釀酒業有一句老話:“水為酒之血、糧為酒之肉、曲為酒之骨?!焙螢楣??骨者,酒體之脊梁也。是酒曲撐起了白酒風味的奧秘,塑造了白酒的身份,賦予了它們不同的香氣。以曲為微生物載體的多菌種混合發酵生產工藝,正是中國白酒區別于世界其他蒸餾酒的重要特征。
沒有了曲,酒就失去了魂,而風骨之于君子亦是如此。
“風骨”一詞最早來源于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之“風骨篇”,針對當時文學創作過于追求文采而忽略思想內涵的情形,劉勰提出了風骨。這一概念屬于詩文范疇,是一種抽象的美學概念,也用于人物品評,有風骨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
其實,在有“風骨”這個詞之前,儒家傳統文化就已經強調君子剛健中正的人格品質了,這也是風骨的內在精神和文化根基?!墩撜Z·公冶長》中記載:“子曰:‘吾未見剛者?!驅υ唬骸陾??!釉唬骸畻栆灿?,焉得剛?’”什么叫做“剛”?孔子看來,剛就是沒有過多欲念,這樣人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正是因為君子心胸坦蕩,品行端正,剛正不阿,才能“不憂,不惑,不懼”。
另一方面,孔子提倡人不畏艱難,不懼權勢,積極弘揚道義的風骨?!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本右e極入世,也要追求偉大的理想和價值。孟子則更進一步,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所謂君子,不能屈服于外在財富和權威之下,這才能稱為大丈夫?!兑讉鳌诽岢杽傔M取之風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按笤涨?!剛健中正,純粹精也?!边@種剛正奮進、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君子風骨的根本,也是其高尚生命力所在。
由此,除了品鑒詩歌、畫作、美學之外,以風骨品人成了一種風氣。一個有風骨的人,是坦蕩剛正的人,是不畏艱險的人,是積極進取的人。有李白斗酒詩百篇,“千金散去還復來”之豁達,又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不為五斗米折腰之高潔。梅之傲骨、蘭之韻致、竹之虛心、菊之淡泊,恰是君子風骨的最佳注解。制曲人,以君子風骨釀造酒之骨,踐行著習酒的君品文化。
端午制曲,是為崇道;在高溫下堅守崗位,并以高標準完成每道工序,便是務本;傳承古老的制曲技藝,并在與微生物沉默的對話中苦心鉆研,就是匠心精神。
付家田酒庫
君品習酒,既是順應自然,又是不斷求索;更以厚德載物,回饋社會。習酒人在艱難歲月守住心中的那份初心和堅持,一如揮汗如雨的制曲者一次次伸手探向曲坯——這正是君子的風骨。
風骨獨立于權力財富之外,是一群人和一個企業的精神結晶。君子風骨作為君品文化的內化與外顯,如同酒骨塑酒風一樣,也在塑造著習酒的風格;而在制曲人身上,這種酒骨與風骨的高度融合,同樣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