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運行10年,為何電信網絡詐騙依然存在?
如果實名制的運行,只是讓公眾履行了實名登記義務,對掌握海量用戶信息的運營商卻缺乏完善的日常監管機制,必然會導致權力與責任的脫節,交由運營商的用戶信息,成為灰色交易泛濫的溫床,實名制的公信力何在?
責任編輯:陳斌
不知不覺間,電信實名制落地已近10年。
2013年7月,工信部發布《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明確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為用戶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含無線上網卡)等入網手續,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如實登記用戶提供的真實身份信息。
2015年9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手機實名制開始實施。按照新規,電信企業各類實體營銷渠道在為用戶辦理入網手續時,必須使用二代身份證識別設備核驗用戶的居民身份證件,并通過系統自動錄入用戶身份信息。此外,對2013年9月1日前入網的未實名老用戶,電信企業應在其辦理新業務、更換移動電話卡時,要求其進行補登記。
如今,辦理各項電信業務必須實名制,成為絕大多數人生活當中的常態。但也不排除少數人仍未完成實名制登記。以至于到了2022年,中移動江蘇分公司還專門下文,指出對于已經辦理移動電話、固定電話入網手續,但尚未辦理真實身份信息登記或者登記信息不完整的用戶,經多次通知、規定時間內仍未補辦登記手續,公司將依法停止通信服務。
除了電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也于2015年開始實施,明確了注冊用戶需“后臺實名”,迄今也已8年。
實名制的出臺,是為了更好保障電信、網絡用戶安全。世界上不少國家也采取了類似的實名制管理,從而最大限度做到“一人、一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