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部分信托公司幫助實體企業粉飾報表,部分PPP項目造成浪費損失

6月26日上午,受國務院委托,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以下簡稱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披露一些財政金融領域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部分信托公司幫助實體企業粉飾報表

審計部門重點審計的4 家中央金融機構和21 家國有信托公司資產61.63 萬億元、負債55.51 萬億元,凈資產收益率從0.9%到15.5%不等。

去年8月,21世紀經濟報道曾報道,審計署正對信托行業進行較大范圍的入場摸底調查,采取的是抽查方式,涉20余家信托公司。審查范圍不單是賬目,而是全面的審查,尤其是在業務審計方面,進行了很詳盡的延伸審計。當時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這一輪是針對地方國有控股的信托公司,央企控股、民營資本控股等不在審計范圍之內。

此次報告應是相關審計結果的披露,此次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違規開展業務。25 家金融機構違規開展存貸、理財、信托、保險等業務,其中銀行存貸業務違規問題仍較高發,多表現為變相高息攬儲、存貸掛鉤、貸款審查不嚴等。

報告稱,審計的21 家信托公司中,有17 家幫助實體企業實施粉飾報表、轉移資金、隱瞞關聯交易等違規行為。8 家信托公司借主業之名行違規之實,通過設立形式合規的資產服務信托計劃等,協助多家企業發放網絡貸款,并違規將盡職調查、風險評價等實質審核環節外包。

二是資產底數不實、管理不嚴。24 家金融機構通過直接少計、虛假處置、移至賬外等方式,未如實反映風險資產3746.29 億元。4 家中央金融機構還違規列支薪酬、營銷等費用29.11 億元,其中2 家26.95 萬平方米的辦公和技術用房閑置。

據記者梳理,10年來審計署年度審計報告均有特定金融行業方面的審計,早年間主要審計國有大行及股份行,近年來擴展到村鎮銀行、中小銀行、地方AMC及信托等中小機構領域。今年4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統籌做好中小銀行、保險和信托機構改革化險工作。

部分PPP項目造成浪費損失 

此次審計還此次重點抽查了18 省市本級及187 個地區計劃總投資1.53萬億元的408 個PPP項目。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是建設運營環節不當推責攬責。一方面,6 個地區將新城新區產業規劃、城市運營等職能,與具體項目“整體打包”交由社會資本方實施,因遠超社會資本方能力,大多半途而廢。另一方面,10 個地區在15 個項目中違規約定由政府方或當地國企負責運營,不當承擔了應由社會資本方承擔的風險。部分項目形成損失浪費。至2022 年6 月底,有151 個項目進展緩慢、停工甚至爛尾等,造成國有資產損失17.22億元;10 個地區違規建設10 個會議場館或景觀工程等,涉及計劃投資75.66 億元。

二是履約環節不盡誠信。11 個地區的14 個項目以承諾辦理用地手續引入社會資本,但由于占用基本農田無法獲得用地許可等,導致項目因土地未落實而停工停建或進度緩慢。

三是入庫環節審核不嚴。11 個地區的19 個項目是由中介機構通過夸大預期收入、調減財政支出責任等方式虛假包裝后得以入庫,其中14 個項目存在政府部門虛構財政財務數據的現象。

審計建議,要著力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隱患,嚴格監督約束權力運行。財政領域,對違規舉債問題嚴肅查處、追責到人。督促省級政府加強風險分析研判,督促基層結合實際逐步降低債務風險水平,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逐步剝離地方政府平臺公司的融資功能,推動分類轉型發展。加強專項債券投后管理,確保按時足額還本付息。

金融領域方面,要有序推進中小銀行、保險、信托機構改革化險工作,健全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適應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管理改革,依法對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