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因看見而美麗
責任編輯:石登江
市民觀察團探訪南太湖大橋橋下空間整治項目。
晴朗的早晨,楊柳依依的湖岸,陽光閃耀在米白色樓宇的外墻上。上午8時45分,湖州市行政中心4號辦公樓的608會議室里,一場由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參與的會議如期而至。窗外的湖水平靜如常,會議室的桌面自然溫馨。來自不同行業的七位企業家按既定的順序發言,直陳企業遭遇的難題。會議幾乎沒有客套話,國際訂單的波動、行政審批流程的簡化、人民幣國際結算程序的優化,方方面面的問題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被直截了當地擺在小小的臺面上。
來自市人大以及生態環境局、商務局等十余個單位的官員們,面對問題(建議)照單全收,即使是批評也不閃躲,有問必答、從容自信?!肮ぷ餍枰此肌薄安荒芙o國家的人民幣國際化拖后腿”“愿意與企業家一道解決問題”等回應,出現在官員們的口中。
政企懇談會。
這是發生在6月21日的一幕。那天是星期三,是湖州市舉辦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的日子。這樣務實而緊張的會議,湖州市已堅持連續召開了45期。四套班子的主要領導輪流主持,邀請七八名乃至十數名企業家發言,職能部門負責人全程參與并回應,這已然變成一項達成共識的制度性安排。而官員直面問題不閃躲,有問必答,務實的工作作風漸成常態。這樣的轉變,來源于一年前市委市政府發起的集體行動——“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湖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如今正在探索在城市看見更廣闊的美麗中國。在那個構想的理想城市里,政府與社會順暢溝通,政府直面問題,而社會也能夠理解政府的不容易,黨員干部與企業家、普通群眾彼此扶持,一同看見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場全市參與的城市創新行動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接近美好的?
試驗
2022年6月初,陳建良參加一場市委書記主持的座談會,被問及“可否做一檔電視欄目,每周五期,五期都做監督報道”。這位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主任瞬間承受巨大的壓力。他在擔憂有沒有足夠的素材讓欄目延續下去。
不久之后,新的建議被采納:欄目每星期做五期,三期做監督報道,兩期做正面典型,在湖州新聞綜合頻道播出。新的新聞監督類欄目被命名為《看見》。
“看見”一詞,來源于“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這原來是延續多年的城市標語。2022年,湖州市委系統謀劃實施“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下稱“主題實踐”),將這一工作載體作為推動現代化先行實踐的“橋”和“船”。在實踐內容上,湖州市委提出,加快打造實力新湖州、活力新湖州、品質新湖州、人文新湖州、美麗新湖州、幸福新湖州,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化展示湖州自然生態之美、歷史人文之美、經濟發展之美、開放自信之美、民生幸福之美、社會和諧之美、政治清明之美、干部勤廉之美、大眾奮進之美。
“主題實踐”,往往存在于地方黨建的語境當中。但湖州市主政者期待,“主題實踐”的參與者不僅僅是黨員干部,而且包含普通群眾、企業家在內的所有市民。該主題實踐不是一次簡單的黨員干部教育活動,而是重要的載體。黨員干部、企業家和普通老百姓“為城市更加美好做的努力和奮斗”都應該涵蓋在內。
要發動340多萬市民共同參與,挑戰巨大。市領導希望憑借《看見》欄目刊播的監督報道,盡可能地將市民們聯系到一起,推動城市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于是,一檔新生的監督類電視欄目在期待中迅疾籌備,十來個人的采編團隊很快被拉了起來。
“80后”記者鄭曉玲還記得欄目籌建時的激動。在聽說單位的計劃后,她主動找到了單位領導提出“我想做這個欄目”。當被告知“如果稿子做不好壓力會很大”時,鄭曉玲毫不猶豫地應允下來。在欄目組中,鄭曉玲發現大家被一種空前的職業熱情包裹著,“宛如身負使命的急行軍,邁著輕快的步伐向前狂奔”。那是一支理想旗幟高高飄揚的年輕隊伍,除了鄭曉玲和欄目制片人路平,其余都是入行兩三年的“90后”,正是燃燒青春激情的年紀。
負責調派選題的路平,也深刻地感知到年輕記者們的職業熱情。每當湖州下雨的時候,她都會調遣記者,“把兄弟姐妹們都撒出去蹲新聞”。一些違法違規的企業往往趁著下雨偷排污水,《看見》欄目這時候就是老百姓的眼睛。
《看見》欄目組成員拍攝垃圾堆放畫面。
在最開始的兩周,《看見》欄目組快速做好了兩條片子:南潯區的文旅用地因閑置而堆滿垃圾,以及吳興區的臨時農貿市場“臨時”了十余年。一道選擇題被放在欄目組面前:第一期節目先播哪一條?
第一期節目的刊播時間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按照約定,這一天正是市委市政府就“主題實踐”召開動員大會的日子。誰也不想在這一天變成全市的反面典型。經過謹慎的思考,欄目組決定先播第一條,曝光南潯區的文旅用地閑置問題。達成共識的理由是:堆滿垃圾的問題涉及責任主體較少,更加容易解決,能夠更好地打出《看見》欄目的影響力。
果不其然,第一期節目一經播出,地塊上堆滿的垃圾在第二天就被屬地的街道清掃干凈;接著是第二期,節目的播出促動了一個臨時農貿市場的整體搬遷,該市場的商戶在數日內被隔壁街道另一個合規的農貿市場盡數承接。當地居民買菜的地點,由下雨即泥濘不堪的橋下空地,轉移至步行十來分鐘之外的正規農貿市場。
《看見》欄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無條件支持。欄目播出時間是20點——這是電視節目最重要的“黃金檔”。市委市政府要求被曝光的單位當晚21點前必須研究整改方案。這被稱為“聞風而動,事不過夜”。而看見辦,則多了一項日常工作,當日17點前通知被曝光的部門,提醒他們準時收看當晚的節目。
這場由輿論監督促動的市域治理試驗,其開端是成功的?!犊匆姟窓谀繚u漸變成湖州市推動市域治理的基礎手段。在湖州市委市政府涉及“主題實踐”的行文中,《看見》欄目的輿論監督、每周三的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以及被迭代的12345政府陽光熱線,被視為推動閉環邏輯的“抓手”。
陳建良表示,電視畫面的曝光,將城市存在的問題拉到了陽光底下,讓政府看見了老百姓的訴求,最終也促成了政府部門工作的改進,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新聞媒體不僅要做宣揚主流價值觀的百靈鳥,還要做聯系群眾的觸角?!彼a充道。
轉變
《看見》欄目的開端是成功的,同時也是艱難的。那支年輕團隊的挑戰在于,要通過不停地跑新聞,保障每周三期批評報道的刊播。
鄭曉玲從一開始就感覺到采訪對象的抵觸心理。那些接受采訪的政府人員,“會推諉,或者說這不是我們(管)的事情”,不愿意說話。接觸下來,政府人員和媒體記者之間,似乎變成了對立關系。
“人們面對批評的態度往往是閃躲的,這是人之常情。記者們一開始采訪政府部門,就遭遇了不小的阻礙?!甭菲秸f。
俞佳萍能夠體會那種心情。身為仁皇山街道旄兒港社區黨支部書記,《看見》欄目剛刊播時,她的內心是惶恐的,“生怕踩了雷坑一樣”。她擔憂的是,不管曝光哪個部門,只要發生在她管轄的社區,她都有屬地責任。她甚至想著,前10期的關注度應該很高,自己的社區可千萬別出現在前10期。結果事與愿違,7月初《看見》欄目播到第6期,旄兒港社區被擺上了曝光臺。那時正好是她的生日前后,這份“大禮包”更讓她惴惴不安。
抵觸,甚至對抗的心理,讓剛開始跑監督報道的年輕記者們吃了苦頭。更難的是新聞選題的來源——有沒有足夠的素材讓欄目持續播下去。
為解決選題來源的后顧之憂,欄目組決定登門拜訪。從文明辦開始,欄目組選擇了十余個部門登門拜訪,曉之以理,做相關部門的工作,并邀請他們主動報送新聞線索。
為消除相關部門的顧慮,欄目組還主動向看見辦要了一個政策:各部門主動報送的新聞線索被曝光,年底績效考核不扣分;如果被《看見》欄目記者率先曝光,則相關部門遵照扣罰規定嚴格執行。這招“殺手锏”果然奏效,一些原先不太配合的部門變成了報送線索的“大戶”。
多措并舉之下,陳建良感覺到,政府部門的顧慮在消失,記者與政府部門之間立場的隔閡在消融,一些部門“真正有了新聞發言人的樣子”。這時候,距離《看見》欄目開播已過去了兩三個月。
《看見》欄目組的成員們艱難前行時,看見辦的年輕人也遭遇著工作的不順。在湖州,看見辦是各個黨政部門熟知的稱謂,全稱“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領導小組辦公室。該辦公室設立在市委辦,工作人員由各部門借調,可謂“辦公室中的辦公室”??匆娹k和別的辦公室不一樣,工作人員經常出外勤跑調研,不僅要協調督導各部門主題實踐的行動,還要負責問題被發現后的整改推進??匆娹k的臨時辦公點設置在湖州市政府的會議中心,工作流程圖高高掛在墻上,橫跨三代的工作人員,工作狀態如同上緊了發條一樣緊張。
《看見》欄目組成員出外勤跑調研。
看見辦最早的挑戰來自籌備每周一次的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這是和《看見》欄目開播差不多同時發生的事情。據看見辦整改推進組組長楊小豐回憶,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最開始的籌備是艱難的。被通知過來參加會議的企業家最初時感覺到緊張和不自在,擔心“我們提出的問題是不是真正能夠及時有效得到解決”。而被邀請的部門負責人則表現出有些不理解,“企業提出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兩周內反饋時間緊任務重,壓力比較大”。
摸索過程中,問題的關鍵逐漸浮出水面:議題?;I備會議的看見辦成員決定建立議題庫,不僅自建議題,也從政府部門、企業家群體當中征詢議題。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的主題因議題庫的建設,漸漸清晰。積極的變化在每周一次的見面中悄然發生。
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開到三個多月時,看見辦活動保障組組長殷杰最終感覺到春風拂面般的變化。他發現,會議室里的企業家們開始踴躍發言,沒有噓寒問暖的客套話,直接講問題講建議;而部門負責人也開始積極回應企業家的問題和建議。
而轉變的本源,楊小豐認為來源于政企對議題的表達欲,“當發現見面探討能改進彼此的工作,大家也就不排斥了?!背霈F在本文開頭的那一幕,漸漸輪番上演。
在6月21日的現場,化藥(湖州)安全器材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長孫斌,再次提出他的問題建議。早前,他提出的工業用地問題得到區縣的解決,促使企業追加在湖州當地的投資。在會議上,他提到企業在申請環評批復中出現的問題:市縣環保部門要求省級以上行業協會出具證明文件。但該企業的生產工藝屬獨家發明專利,相關領域還沒有行業協會。
沒等他發言完,環保部門負責人接過話頭現場答復:下午到廠里了解情況,一事一議,盡快拿出解決方案。
看見辦對企業家們開通線上報名和線下邀請兩種參會渠道,線上渠道設在南太湖號客戶端。企業家們得到承諾,不管有沒有被選上現場發言,其反映的問題都會得到回應。據官方統計,至第44期時,已有2717名企業家的3540個問題建議得到回應解決。
《看見》客戶端頁面截圖。
路平是在《看見》刊播四五個月時感覺到轉變的。
“他們(政府人員)漸漸熟悉了采訪程序,放下了顧慮,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報道有助于他們改進工作?!甭菲交貞浀?,“政府人員的工作作風發生轉變,從不太配合到愿意講,和媒體的關系從對立轉變成協作?!?/p>
俞佳萍也漸漸感到自己有了主動性,被欄目的影響力推著往前走。她認為,批評報道幫助政府部門理清了工作職責,發現了問題,本質上對政府來說是減負。她甚至選擇了“主動出擊”。市域治理問題涉及的責任部門往往較多,非單個部門力量所能及。在這樣的情況下,單個部門“自曝家丑”后,將相關的責任部門拉進來,往往能夠推動問題的解決。她舉了轄區內綠地亂停車的例子,從表面看是市民的素質問題,綠地可以加個鎖了事,本質上卻是停車位不足所致,而轄區內停車位的供給就非社區所能及。點位問題曝光后,相關部門參與進來,進一步推動了“停車難”問題的解決。
就這樣,從《看見》欄目的曝光臺,到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的會議室,政府人員學會了直面來自社會的批評,聽見了老百姓和企業家的心聲,看見了市民共建美麗湖州的迫切希望。
迭代
《看見》欄目從一開始就被視作改革的“試管”而寄予厚望。在以看見辦名義印發的第一份紅頭文件中,全媒體專欄《看見》堅持要形成“線索收集+督促整改+考核問效”的閉環式監督運行模式?!伴]環”,從問題的發現、整改和追蹤,一直被寫在對《看見》欄目的愿景里。即使在起步還不太順暢的時刻,《看見》欄目組也在醞釀自我的迭代升級。
在路平的印象中,欄目組迎來的重要變革是試行“一地曝光,全域整改”的運行模式。這最早從一根電線桿開始。那是2022年8月下旬,欄目組彼時尚未完全步入順暢的軌道,市里希望通過《看見》欄目抓“全域整改”的典型,并明確告知市委書記也將出現在整改現場。幾經考慮,欄目組采用了市執法局報送的新聞線索,曝光廢棄線桿無人處理的問題,而曝光的點位則在吳興區朝陽街道辦。
《看見》欄目曝光廢棄線桿無人處理問題。
“我們跟區縣說,選擇在你那里并不是說你們做得不好,你們千萬不要有顧慮?!标惤蓟貞浀?,“因為市里抓典型選擇了你們這里,這不完全是你們的責任,還會有相關責任主體來你們這里一起解決問題?!?/p>
那條片子的標題很刺眼:廢棄線桿矗立街頭,誰來“拔刺”?報道指出,廢棄線桿無人問津,老百姓怨聲載道,而城建、執法等相關部門和電力、通訊等單位相互推諉。節目播出當晚,市委書記和分管副市長來到基層和干部一起收看節目,并連夜開會研究整改方案。那次會議強調,各地各部門要誠懇接受媒體監督、群眾監督,堅持“小題大做”,以聞風而動、事不過夜的工作作風,推動問題改到位、改徹底。
市領導主持召開現場會,很多地方發生過。但陳建良認為湖州的情況有所不同,最大的區別是出現了媒體,“媒體是老百姓的眼睛,媒體在場代表問題要被擺在陽光下?!?/p>
緊接著,那條刺眼的片子直接推動了102根廢棄線桿的拔除。但這僅僅是故事的開始,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摸底,居然清理出25300根廢棄線桿,最終在半年內實現了全市的“動態清零”。這種舉一反三的思路,被運用到黨政部門的具體工作當中。而每月推出一到兩條能夠全市解決的共性問題,也成為《看見》欄目組的“規定動作”。
黨政部門新聞線索的報送行動,甚至也開始迭代。在對全市橋下空間改造的連續性追蹤當中,鄭曉玲發現,許多部門報送過來的都是環境臟亂差的線索。專業的新聞敏感驅使她去尋找更有“看點”的線索,結果橋下的黑作坊被找到。這對與她進行協同的黨政部門人員而言,無疑是一堂新聞價值判斷的實戰課。
甚至有些整改行動跑到了批評報道曝光的前面。河邊的沉船被操作其他新聞選題的記者發現。這是湖州的歷史遺留問題,許多漁民上岸就業后,原來的船體被遺棄在河岸邊無人問津,成為城市的傷疤。路平判斷,追蹤沉船的處置問題能夠實現“一地曝光,全域整改”。于是,她安排記者做了第一篇沉船的批評報道,并策劃了持續性追蹤的重大專題。然而,第一條片子刊播沒幾日,就有區縣出臺文件,聚焦破解沉船的打撈處置問題。接著,更多區縣更新。最終,預想中的批評報道只剩下首發的孤篇。
《看見》欄目聚焦破解沉船打撈處置問題。
為了讓“閉環”更加完善,《看見》欄目在2023年3月迎來重大的改版升級。每周5期節目被規劃成三個子版塊,《看見·現場》直擊問題,《看見·行動》聚焦問題曝光后的整改行動,而《看見·追蹤》則查探整改行動的實現。圍繞著批評報道曝光的問題,更加清晰的閉環流程被搭建起來。
在看見辦的臨時辦公點,閉環邏輯被時時刻刻強調。殷杰熟知的主題實踐擁有完善的體系,對區縣、鎮街、部門、干部、企業家和群眾等六個“跑道”皆有規劃。對區縣和黨政部門而言,閉環邏輯主要通過考核評比來體現。全市總共7個主體,每個主體每季度拿出2個工業項目做匯報,通過專家打分和現場評比,選出5個項目的“奔跑者”進行獎勵。排名倒數的區縣,則需要像課堂上的后進生一樣被叫去勸勉談話,以求下次評比取得好成績。
而針對全市74個黨政部門的閉環管理則更加復雜,“向人民承諾”“請人民閱卷”和“向人民報告”的規則被高高舉起。殷杰介紹,各部門年初向全體市民承諾重點完成的事項,請人民評判,“像跳水比賽一樣確定難度系數”;承諾事項推行過程中請市民監督,“人民就是閱卷的考官”;而到年底部門要就承諾的事項向市民代表做匯報,由市民打分。在市民打分確定績效的同時,“請人民閱卷”的承諾事項推行情況,有不少又變成了《看見》欄目的線索來源。
《看見》欄目的另一個線索來源是12345政府陽光熱線。在主題實踐的統攝下,12345政府陽光熱線同樣獲得了空前的升級。在很多地方,政府熱線往往是答疑,或者接受投訴。但在湖州,12345政府陽光熱線接聽的訴求建議,都被納入了閉環管理。針對不同訴求類型,按照2小時、24小時、3天、7天和10天五級處置模式限時辦結,3天內辦結事項要求達80%以上。
至此,湖州市主政者推動主題實踐的“抓手”最終匯聚:《看見》欄目的批評報道被總結為“聞風而動,事不過夜”,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被概括為“聞風而動,政企同心”,而12345政府陽光熱線則被定義為“聞風而動,接訴即辦”。
這依然不是故事的結束。陳建良相信,前面依然有更廣闊的空間。在《看見》欄目改版升級的同時,2023年4月,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市民觀察團被組建起來,市民得以實地查考曝光問題的整改情況,責任部門敷衍與否一目了然。從人行道的整治到橋下空間的改造,市民代表們真正在實地調研中得以“看見”城市。
市民觀察團實地查看南太湖新區老舊小區改造情況。
市民觀察團成員、湖州市第五中學教育集團副校長朱威實地查看整改后的社區廊道,瞬間感覺到清風拂面般清爽。原先透明的玻璃蓋頂被替換為遮陽的設施,一些老人家開始在走廊里乘涼閑聊,夸贊面前社區環境的改變。朱威突然間領悟到一句話:以百姓之心為心。
而今年開始的標志性點位“四季看變化”,又新增了不少企業家關注的話題。在“春看謀劃,夏看熱潮,秋看攻堅,冬看蝶變”的規劃下,市民觀察團得以走進三一裝載機生產基地,走進高鐵湖州東站等重大項目現場,領略湖州市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機遇。在親清直通車·政企懇談會上,企業家們期盼的信息,又通過市民的眼睛進行印證。
在市民觀察團與市委書記的座談會中,教書育人的朱威借著高考作文題目談了一段語驚四座的話:“最有力量的故事,是天下人講的故事?!毖酝庵?,是黨政部門的工作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講述才是真正做到位了。
朱威記得,在隨后市委書記的發言中,他又重述了這句話:“最有力量的故事,是天下人講的故事。我們觀察團成員代表的是341萬新老湖州人,講述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故事將是最有力量的故事??吹靡姷淖兓抛钣懈腥玖??!?/p>
網絡編輯:木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