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輔導高考志愿填報8年,他分享了四張圖
“專業并沒有那么重要,哪怕并沒有進入最理想的專業,在大學里也還有很多機會,比如轉專業、雙學位,或者讀研的時候再換專業?!?br />
“家庭背景相對弱勢的學生,如果想憑借四年大學顯著改變自己的階層狀況,那么首選大城市。大城市門檻是比專業更重要的,去北京、上海上大學,未來更有機會落戶到一線城市?!?br />
“新高考院校專業模式可以填報80到112個志愿,可以有超過一半的沖;老高考可能只能報4個或6個院校志愿,需要超過50%為穩。其實填報多少個沖多少個保是因人而異的,尤其是風險偏好和是否有備選方案?!?/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3年6月26日,濟南,高新區會展中心,2023山東高考招生咨詢會。
相關報道詳見(《高考報志愿的這些苦,他們都知道》)
2023年共有1291萬人參加高考,是有史以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隨著各省份志愿填報陸續開放,千萬人正在面臨他們最重要的人生決策之一。
沒人想浪費自己的考分。曾任普林斯頓大學和布朗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后、目前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經濟實驗室訪問教授的葉曉陽,對高考招錄中的“高分低錄”和“低分高錄”現象有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在高考志愿填報的三個要素偏好、信息和策略中,絕大部分學生都關注信息和策略的缺失,認為了解自己的興趣并不困難。但真正到了填志愿的環節,學生們最大的問題恰恰是忽略了自己的偏好。他們永遠在問,‘老師我考了XXX分,你能不能推薦一個最好的院校和專業給我?’”
多年來,葉曉陽試圖用行為經濟學和人工智能來改善學生的教育決策。聚焦在高考志愿填報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他和在北大教育學院就讀時的導師丁延慶開展了名為“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的志愿填報信息干預項目,免費為考生提供志愿咨詢服務。
至今,葉曉陽已連續八年為各地考生提供高考志愿填報公益輔導。他將志愿填報視為一次學生學習如何做決策的過程,因此,相較于完成志愿填報,他更希望學生們能掌握一種關于如何作出合意決策的方法論。近幾年,葉曉陽的微信公眾號和直播教程,都側重于此。2022年采訪葉曉陽時,他正開發一款免費的AI志愿填報系統,如今相關系統已經初具雛形,并在試測。
如何作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決定?圍繞高考志愿填報策略以及對志愿填報過程的觀察和研究,葉曉陽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大學名字變化背后別有門道
南方周末:志愿填報前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是什么?
葉曉陽:要問三個問題。第一,自己的偏好是什么。其中包括專業興趣、院校類型、地域偏好、未來規劃等。很多學生認為志愿填報的困難在于不了解信息和策略,但在實際填報時,最大的問題是忽略自己的偏好。
第二個問題,是否收集、整理好大學、專業相關的數據了。任何一個專業都不是完美的,需要完備的數據和信息來輔助決策。收集數據不要只看自媒體上的言論,也不要只依靠三五條短視頻就做出人生最重要的決策之一。院校和專業選擇是多維度的,因人而異。有人因為專業的平均前景不如意而遠離一個專業,也有人因為真心的熱愛而在一個專業里砥礪耕耘。
第三個問題,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高考志愿填報方法。這需要認真了解志愿錄取規則,包括本省的志愿填報模式,和院校和專業特定的錄取模式,然后計算好等位分,運用好“沖穩?!辈呗?。在有明確的院校、專業偏好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按照這些基本的程序方法,報好高考志愿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南方周末:在了解大學和專業的信息時,需要重點關注什么?
葉曉陽:可以重點關注學校歷史、校區、類型等信息。一個學校的名字變化,背后有很多信息。比如山東科技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