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成:以他者眼光看中國
如果你把他在中國的成功與海外記者身份聯系起來,他也會生氣,“你看看我拍的那些照片,有哪些是需要特殊身份才能拍的?都是最普通日常的生活細節?!?/blockquote>
從最開始的時候,我的朋友們就說,你要多找幾個人幫你甄選照片。但這個工作其實沒有人能夠分擔,它需要的不是別的,就是我的一對眼睛傳奇新聞攝影記者劉香成不拿相機很久了。
自1976年到1994年,劉香成做了18年的職業記者。1978年底,27歲的他作為《時代》周刊首任駐京攝影師來到了中國,5年后發表攝影集《China after Mao》(《毛之后的中國》)。許多中國攝影師通過這本1983年首版、只有96張照片的薄冊子,學習到了如何利用日常點滴呈現政經巨變。
其后,他加盟美聯社,先后駐北京、洛杉磯、新德里、漢城和莫斯科。1992年,他捕捉到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解體的歷史瞬間,全球獨他一人。
1995年后,這位華人世界最知名的攝影師退出新聞一線,出入上流社會,往來于富豪名流之間。在泰國M-Group支持下,創辦M圖片社,主辦《中》雜志;擔任時代華納駐京首席代表,促成財富論壇(1999年)在上海的召開;之后他加入澳大利亞人魯伯特·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出任中國區高級副總裁,幫助星空衛視落地大陸……
就在人們幾乎淡忘他與影像曾經的深度關聯時,他拿出一個讓世界驚愕的作品。2008年7月由他主編的攝影集《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由德國TASCHEN出版社以英、法、德、日等6種語言全球發行。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稱,“在此之前,中國的出口清單中,攝影從未成為重要部分。這使劉香成的成就令人驚嘆。他花4年時間在中國搜集了88位攝影師的作品,用一種全新的、有力的口吻重新講述了中國故事。”
劉香成 圖/姜曉明
那怎么不是我了解的中國呢
《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以10年為一個單元,將新中國近60年歷史分成6個大段落。
10年一個變化,他自己的人生恰好也是這樣變奏的。
1951年10月6日,劉香成出生在香港,父親劉季伯是《大公報》國際新聞編輯,也是1960年代香港仍活躍的左派力量中的一員。劉香成排行老六,是家中最小的一個。3歲時,母親抱著他回到了福州老家。
劉季伯最初希望小兒子能夠跳出香港這個小漁村,回到廣闊天地,沐浴新中國的陽光,茁壯成長。但內地局面日漸混亂,1961年他改變主意,讓10歲的劉香成回到了香港。
20歲時劉香成決定去美國上大學,他表示自己希望學習新聞,父親的一位老友建議他先學習一個專業再當記者,因為“新聞是實踐”。1971年秋天,劉香成進入紐約Hunter College,專業是國際關系。“中國人在美國念書一般都是念理工科,很少念文科,那個年代是這樣,現在也還是這樣。”
同學中鮮有中國人,劉香成被迫“打入”美國同學的生活圈。他天生有在異鄉愜意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源于好奇。“有的人到什么地方都局限在中國人的圈子里,也不是不好,但既然去了這么遠,為什么不好好了解一下那里的生活呢?”
懷抱著了解和參與美國社會的熱情,專業之外,他還選擇了攝影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