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凱恩斯主義為什么埋葬不了?
“我們這個時代將不會出現任何危機?!比绻麆P恩斯是個徹底的市場人士,只能成為失敗的投資者,因為他的傲慢使他盲從于社會情緒不想自拔。
凱恩斯主張政府熨平周期,并不意味著凱恩斯是計劃經濟的擁戴者,相反,他對此深惡痛絕
有效的經濟政策歷久彌新,即便被埋葬多次也不會退出舞臺;壞的經濟政策最終總會被證明低效,甚至無效,不用埋葬也會遭到無情的淘汰。
此輪金融危機為害至大,各國政府拿出了壓箱底的拯救措施,從凱恩斯主義到貨幣主義,全部上陣。
我們面臨的經濟危機是1929年以來最大的,找不到特效藥,只能將以往使用過曾經證明有效的辦法加大劑量作用于經濟體。無論是凱恩斯的積極財政政策,還是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準則,都曾在特殊階段將經濟救出水火——如凱恩斯主義在1933年以后使市場恢復信心,而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在美國的1987年股災之后幫了大忙。
也許目前遭遇的危機與80年代之后的小危機不可同日而語,也許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聲明羅斯福新政無效、是市場自我療傷的經濟學家們是對的,但誰能證明這一點呢?沒有人。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人們需要政府做點什么,提振信心。心理需要上升為第一需要。
人們總是相信經驗,當二戰后的政府隱性之手使歐洲經濟復蘇,當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與2003年中國遭受SARS襲擊,政府擴大投資起到了效果,人們必定相信,下一次的積極財政政策同樣會成果斐然??梢哉f這些成果不過是經濟周期的巧合,如1998年的房地產市場大發展拯救了國內的需求,2003年加入WTO導致外需擴張解決了國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