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聊唐詩宋詞:讀詞一定要讀晚宋詞
責任編輯:劉悠翔
馬未都年輕的時候也是一位熱情的文學青年。1980年代初在雜志上發表小說,讀者來信像雪片般飛來。如今快到70歲,他兜兜轉轉又變回了“文藝青年”,這次是在網上直播賣自己的書,讀者的訂單依然如雪片飛來。
“我年輕的時候以文學為生,文學曾是我的至愛?!瘪R未都說。誰都知道他是大收藏家,辦博物館,上電視鑒寶,但那段以文學為生的時光,也足夠精彩。他在《青年文學》做編輯,力挺發表了王朔的成名作《橡皮人》,也出版過王朔的小說集,同一批還有劉震云的作品集。當2020年新冠疫情來臨的時候,博物館關了,節目也沒法錄,頓時閑了下來,他想起了年輕時候的“至愛”——唐詩宋詞。
馬未都。
他喜歡詩詞,也有自己的見解,像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人熟讀的詩,他要結合詩人的生平去解,“對愁眠”,為什么愁?原來此時正逢安史之亂,張繼前途盡毀不說,還隨時會有殺身之禍,所以有“月落”,有“烏啼”,有“愁”。這個解詩的路數,是古人說的“知人論世”。馬未都用平實語講出,講的不僅是詩,也是詩人跌宕的命運。他還講了個“冷知識”:寺廟半夜敲響的鐘叫做“無常鐘”,提醒人們命運無常。
張繼是他寫的68位唐代詩人中的一位。疫情給了他充足時間,從2020年大年初五下決心動筆,不間斷地寫了112天,每天最少寫十個小時,最多十六個小時,從不間斷,體重掉了十斤,頭發長了半尺。這112天里,他平均每天寫一個人,寫了68位唐代詩人、44位宋代詞人,其中宋之問與沈佺期、上官儀與上官婉兒各合為一篇,最后成書,講唐詩的三本66篇,講宋詞兩本44篇(出版時書名為《馬未都講透唐詩》《馬未都講宋詞》)。
書稿寫完之后,又修改了一年多。因為是手寫的稿子,紙張摞起來有半尺高,筆芯寫空了一大把。他每天用手寫,越寫越興奮,一篇比一篇寫得多,印到書里,每本都比前一本要厚個大約30頁。他會電腦打字,但更喜歡手寫,“我覺得手寫保留了原始的思路,電腦有聯想功能,有時候你打詞匯的時候它會蹦出一個詞來,你一犯懶就點上去了。但是你寫的時候它不往外蹦詞,它該出哪個詞就出哪個詞?!?/p>
“這是部我想了半輩子的書”,馬未都說。正因為想了半輩子,有了腹稿,才能在112天里一氣呵成?!皩懽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在文學曾是我年輕時的專業,寫作時還有一股久違了的青春沖動?!瘪R未都年輕時候背過的很多詩,到現在也能脫口而出,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他時不時就會背起詩來,“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這是他40歲時候背的一首杜詩,如今再背,“心里還是有那種淺淺的怦然心動的感覺,這種感受一定是偉大的詩人傳遞給你的,讓你時隔千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