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萬到10萬, “給老兵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家”
“如果不曾當兵,沒有在這個時代,不在深圳這個城市,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家的感覺就是要有空間有人,我的資源正好就是房子,正好可以免費提供場地?!?br />
“沒有能力的時候做好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照顧好身邊的人”
“老兵需要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而且要可持續地一直做下去?!?/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在葵花公寓四樓的拓荒牛展示廳,一張張老照片講述著兩萬名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拓荒造城、特區筑夢的光榮歷史。
6月的深圳,鳳凰花開得火紅一片。
2023年6月13日,在葵花公寓四樓陽光廳,40名深圳基建工程兵老兵舉辦了一場屬于自己的聚會——深圳基建工程兵作者筆會。
走進葵花公寓四樓,一側是拓荒牛展示廳,一張張老照片講述著兩萬名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拓荒造城、特區筑夢的光榮歷史。
“我們接下來將對展廳進行升級,分為11個主題全面呈現基建工程兵移山填海、拓荒造城的光輝事跡?!鄙钲谑嘘P愛行動公益基金會·退役軍人關愛基金(以下簡稱“退役軍人關愛基金”)輪值主席劉坤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另一側則是退役軍人“關愛綜合體”,由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會長、退役軍人關愛基金發起人黃干達精心打造,集拓荒牛書吧、紅星講習所、老兵咖啡屋、老兵飯堂、老兵驛站等為一體。
2022年8月,在深圳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推動下,退役軍人拓荒牛紅星堡壘戶落戶葵花公寓。黃干達拿出公寓一千多平方米自有物業,除了免費供拓荒史研究會和退役軍人關愛基金辦公使用,他還在四樓整層為深圳退役軍人打造了一個“有陽光、有溫度的家”。
1982年冬至1983年春,京廣線南端,陸續駛過一百多列軍車、兩千多節車皮。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從全國各地奔赴南部邊陲,投入到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浪潮之中。
他們于荒山野嶺扎營,在黃土泥漿中工作,用一個又一個拓荒奇跡,為今天的深圳夯下了堅實的基礎。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設工程160多項,承建了深圳1/4的高樓。
作為兩萬基建工程兵的一員,劉坤德和黃干達見證參與了深圳的拓荒歷史和發展奇跡。如今,青絲變華發,功成名就的他們,又繼續為基建工程兵奉獻善意,并逐步把關懷的觸角伸向深圳10萬退役軍人群體,“聯絡感情、收集民意、傳遞信息、講解政策、化解矛盾、互幫互助”。
2023年6月13日,“深圳基建工程兵作者筆會”在葵花公寓四樓舉辦。
“找到家的感覺”
參加筆會,是羅朝利這個月第二次來葵花公寓參加基建工程兵老兵的集體活動。
6月1日,她與另外11名老兵一起在此過了一個難忘的集體生日。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