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人】 變動社會中的軍閥
《軍紳政權》
陳志讓 著 廣西師大社08年8月
近代中國亂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社會在進行現代化轉型的同時,無法保持政治穩定性。陳志讓所剖析的就是這一時代政權的性質和表現。他對這一時期的評價基本是負面的。長達15年的軍閥割據不僅使得中國處于內亂分裂之中,也將大量本可用于發展工業的資本變成了炮灰,在他看來這是中國現代化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軍閥們身上所體現的中國文化傳統(他著重指出了為患深遠的派系斗爭),也決不是值得繼承的遺產。
作者舉證大量事例來說明:軍閥的私人軍隊與私人企業頗為相似,養兵是最為重要的工作;而為了籌集軍餉就不得不干涉民政;對士兵來說,當兵只是一個謀生之道。這條規律雖然是從民國事例中總結出來的,但幾乎適用于中外一切時代的割據軍閥,無論是晚唐的藩鎮還是晚清的地方團練,扣押地方財稅是軍閥的必然之舉,曾國藩最頭痛的就是籌措軍餉,到蔣介石同樣如此,1941年賀衷寒曾坦白說:蔣“一向抓得很緊的是軍隊、特務和財政這三個命根子。他這三個命根子各有一套他最親信的人替他看守;同時他又讓這三種力量互相依賴互相牽制,而只聽命于他一人”。
雖然一般人對“軍閥混戰”的印象總是接近于大規模械斗,但真實的歷史有時令人啼笑皆非:書中很多事例表明,當時的戰爭往往持續不久,雙方彼此收買對方將領人馬,投降逃亡的人遠多于死傷者。正如歐洲中世紀的意大利:無數小政權彼此交戰,其間穿插忙碌的還有相當多以戰爭為職業的雇傭軍,對他們來說戰爭是一門生意(因為打仗是世上最花錢的事),所以雙方常常雷聲大雨點小,有時圍攻一個冬天也死不了幾個人。
與這種程度遠遠不夠激烈的戰爭形成對比的是:雙方在筆戰上倒是更加你死我活。內戰時彼此通電全國,都聲稱自己是“有道”伐“無道”,南北兩個政府都以國會、立憲、護憲等近代政治制度來證明他們的合法性。當年玻利瓦爾曾沮喪地說在美洲“條約只是幾張紙,憲法只是幾本書,選舉是戰斗,自由就是無政府,而生活則是折磨”?;蛟S,他的話只須換一下地理背景,就可以用來形容民國時期的中國。
民國初年,傳統規則已遭破壞,新秩序尚未建立,在這青黃不接中產生了一種斷裂,使得人們既可以按舊傳統行事,也可以按新觀念處世,于是出現了一些五花八門、似是而非的現象。雖然軍閥們大談共和、護憲,但他們幾乎全都尊孔。并非這些粗人有意要“玩文化”,而是時代出現了兩套道德標準和社會風習并存的尷尬局面,他們不得不有所取舍,甚至在一個人身上出現半新半舊的矛盾結合,也不足為怪。作者提醒我們,即使對軍閥這樣已被污名化的群體,也應具備理解之同情,看到他們的復雜多面性:比如張作霖雖受日本扶植而為國人所惡,但他不少舉動卻是公開與日本對抗的;馮玉祥倒是受后人褒揚較多,但他在民國時卻也是著名的“倒戈將軍”,頻繁地背叛和更換政治立場。
《巴菲特也會錯》
[美]瓦·簡吉恩 著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09年1月
“伯克希爾的年度大會就像是個集體求愛儀式。股東們不遠萬里而來就是為了看到他們心中的‘股神’。他們注意傾聽他的每一句話,聚集在他周圍……”截止到2006年,伯克希爾(巴菲特的公司)的股價上漲了近40倍,意味著一項價值2.5萬美元的投資20年內漲到了100萬美元。神話到如此地步的巴菲特也有失手的時候嗎?事實告訴人們,過度迷信巴菲特,很可能血本無歸。
《曠野無人》
李蘭妮 著 人民文學社08年6月
“我有抑郁癥?我怎么可能有抑郁癥?”“我一只手扒著摩天大樓的天臺邊沿,全身懸空,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我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我只有三個指頭支撐全身重量……”“寫這份遺囑的時候,心里很平靜,思維很冷靜……”這本書的副題是《一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這些絕望的內心獨白出現在第一頁。之后的痛苦,掙扎,求生和欲死,更加令人震驚。近5年來,她一直服用賽樂特、奇比特一類抗憂郁藥,陷入生不如死的悲痛境地。但是她活下來了,并且走出來了。
《我的人生檔案——賈植芳回憶錄》
賈植芳 著 江蘇文藝社09年1月
本書是賈植芳先生回憶性文字的總集,內有長篇回憶錄《獄里獄外》、懷想故友親朋(胡風、鄭超麟、余上沅、蕭軍、覃子豪、戴厚英等)的文章,另一些是他“在人生的暮年從各個方面和角度”所做的自我審視。1935年冬,賈植芳因參加“一二·九”運動被地方政府以“危害民國”罪投入監獄;1947年,他進了國民黨中統特務的監獄;1955年,他因胡風冤案被捕入獄,并于1966年被定罪為“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干分子”,判處有期徒刑12年。法庭宣布該集團的罪行是“妄圖篡奪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在二十多年的茫??嗪V?,除過妻子任敏給了我一些慰藉之外,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是一個冰凍的世界。”